來源:央廣網
2020-10-12 15:44:10
編者按:“就業”身兼“六穩”與“六保”之首,其中如何保障近三億農民工就業尤為關鍵。受國際國內疫情影響,農民工就業一度受到較大沖擊,如何將拓寬外出就業渠道和促進就地就近就業相結合?實踐中有哪些新思路新辦法?中國之聲以全國勞務輸出大縣安徽臨泉縣為樣本,多路記者展開調查采訪。特別策劃《農民工就業調查》10月11日推出第四篇《職業技能培訓,農民工就業“金鑰匙”》。
00:12 / 06:37
央廣網北京10月11日消息(總臺央廣記者李行健 張浩森)臨泉縣宋集鎮的農婦張富玲今年50歲,受疫情影響,在江蘇打工的廠子不景氣,她干脆回了老家,和同鄉的姐妹搭伴來縣里月嫂培訓班報到。
9月,臨泉縣皖北經濟技術學校迎來今年第五期月嫂班。這個班不到30人,學員們非常主動,時常追著老師提問。老師介紹說,19天的初級實操課程培訓周期結束后,準月嫂們將面臨結業考核,如果考核過關,薪資待遇甚至會比從事非技術工種的收入高不止一倍。培訓老師介紹:“為嬰兒做被動操,從第一天開始我們學了三十個實操,這只是其中一個。有被動操、輔助操、排氣操,還有為嬰兒做輔食,蛋黃泥、肝泥菜粥,還有一些預防(疾病)的操。我之前是在北京、上海學的。”
初級月嫂培訓班理論課程(總臺記者李行健 張浩森 攝)
當月嫂,可和以前在工廠打工完全不同,張富玲卻很有信心,她甚至覺得要不是因為疫情影響丟了在江蘇廠里的工作,自己都沒發現具備當月嫂的優勢。“肯定想做好。因為我也帶過孩子,這方面也有一點經驗。但我們學了以后感覺,那時候我們帶孩子簡直就是跟現在不能比。現在帶孩子真的是科學化的那種帶。像以前我們洗澡,隨便怎么樣都可以,我們現在有規定,手要把兩個耳朵護住,不能進水什么的,洗的時候輕柔一點。”張富玲說。
初級月嫂培訓班實操課程(總臺記者李行健 張浩森 攝)
我國農民工總數超過2.9億,總量非常大,但就業穩定性較差,市場上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受影響。當下,受疫情沖擊,農民工找活更難。對他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既是緩解農民工就業壓力的應急之舉,也是提高農民工技能水平、改善其就業結構的長遠之策。
作為勞務輸出大縣,安徽臨泉為應對疫情對就業的沖擊不斷加大對農民工培訓力度,共認定皖北經濟技術學校等7所職業培訓學校,為臨泉縣職業技能定點培訓機構,為“六類人員”提供免費就業技能培訓,培訓專業包括:育嬰員、插花員、茶藝師、家政服務員、保健調理師、養老護理員等。受疫情影響,皖北經濟技術學校從今年2月11日開始線上培訓700多人,從5月11日可以開展線下培訓開始,已累計培訓3000多人,其中直接轉化就業達到1000多人,就業轉化率接近40%。皖北經濟技術學校副校長姚秀平介紹,學校的各類初級培訓全部免費,如果就業轉化率達到30%以上,國家將按照每人1200元的標準,發放就業培訓補貼金。“緊缺的主要就是養老(護理員),養老班我們剛結業,養老、月嫂、育嬰、保健按摩也行。報的特別多,還有插花,他們開花店的、開茶藝店的,插花和茶藝都是為了開店來學習。老百姓點菜,我們下廚,他們需要什么,我們就開什么樣的課。好就業就是好培訓。現在培訓我們不是去街上招人,都是靠學員們口耳相傳。”姚秀平說。
月嫂培訓教材(總臺記者李行健 張浩森 攝)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下發通知,決定實施《農民工穩就業職業技能培訓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明確今、明兩年,每年面向廣大農民工群體培訓農民工700萬人次以上,開展大規模、廣覆蓋和多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計劃》以在崗農民工、城鎮待崗和失業農民工、返鄉農民工、貧困勞動力等為實施對象,將職業技能培訓作為促進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穩定農民工工作崗位、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助力貧困勞動力增收脫貧的重要抓手,促進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改善農民工就業結構,推動農民工穩崗就業和返鄉創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李國祥提醒說,當前針對農民工就業的職業培訓要特別防止形式主義,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讓市場選課程,讓學員自發作動員。“還是要靠(農民)帶動,如果前面的農民他通過培訓嘗到甜頭了,后面不需要你做什么動員工作,培訓要跟實際結合起來。”
對此,長期在培訓一線工作的姚秀平總結的經驗是:培訓一定要與市場接軌,與企業接軌,生源和師資形成良性循環。在他們辦的培訓班,社會上請來的企業專家講師平均一節課課時費300元,但很多像按摩班、插花班的專家甚至愿意不要錢來做培訓。姚秀平介紹:“(縣)人民醫院的院長、護理部的主任要來上一天課,因為護理部也需要護工,在臨泉護工一天200元錢。他們是這個護理部主任的學生,她有單了肯定發到群里去,那學生就可以就業了。每一個老師來,我都有我的宗旨:一個是你教得好我請你來,一個是不但你教得好,而且你就業平臺搭建得好,我請你來。”
皖北經濟技術學校副校長姚秀平介紹正在開展的培訓項目(總臺記者李行健 張浩森 攝)
從人口大縣變成人力資源大縣,職業技能培訓成了臨泉農民工就業的“加油站”,也是脫貧的“指路牌”。比如臨泉“皖北皖嫂”的品牌,部分金牌月嫂已經可以月入一萬五千元以上,在本地就近就業的也可以達到八千元左右。姚秀平說,一個貧困家庭能解決一個人的就業,就可以實現脫貧,脫貧從就業開始,就業從培訓開始。
中秋節后,張富玲和13位臨泉準月嫂們結束了自己在北京的第二階段學習,如果順利,這個月她們就會被推薦到雇主家參加面試。在張富玲看來,職業培訓帶來了技能提升,更帶來了職業認同感。她已經做好準備,向“金牌月嫂”的目標出發。張富玲說:“并不像以前人們想得一樣,以前說難聽的就是你家里經濟條件不好,你才去做這一行,現在不是這個意思,現在我是一種職業,我覺得這種職業有時候比他們別的職業還高尚一點,因為父母生小孩,我們感覺到自己幫人家帶的好好的,人家對我們評價也好的話那個感覺不一樣的。”
皖北經濟技術學校(總臺記者李行健 張浩森 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