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回眸“十三五”】工業和信息化科技創新突破再攀登

來源:工信微報

作者:

2020-10-22 16:57:10

組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17家,指導各地建設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135家,認定和通過復核的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已達602家,認定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109家;支持創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3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3個;發布工業通信業行業標準8446項,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達79.25%;遴選工業企業知識產權試點企業2115余家,培養企業知識產權人員2萬名;推動萬余家企業開展品牌培育試點,確定品牌培育示范企業295個……這一組組數據背后彰顯的正是“十三五”期間,我國工信業科技創新的耕耘與收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十三五”期間,我國工信業緊抓科技創新“牛鼻子”,補短板強弱項、完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以技術標準、知識產權和質量品牌為基礎,構建新形勢下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夯實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科技創新能力,助推社會高質量發展。

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部重點實驗室

制造業有了“新型創新載體”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在“十三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完善頂層設計、組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快部重點實驗室建設,推動完善制造業創新體系。

工業和信息化部深入推進創新中心建設,實施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著力解決共性技術缺失和成果轉化不暢等短板問題;先后出臺《關于推進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 完善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升級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條件》等政策,優化完善頂層設計;聚焦動力電池、增材制造、信息光電子、集成電路、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重點建設領域,組建了17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指導地方認定建設了135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在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運行中加強考核評估,切實提高創新中心建設運行水平,形成支撐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的核心節點。

同時,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開展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認定,認定和滾動復核共計602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指導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省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認定工作,充分發揮示范企業行業領軍效應,推動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在突破行業技術瓶頸方面取得大量成果。持續推動部重點實驗室建設,圍繞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科技發展戰略目標和重大工程建設,共認定109個部重點實驗室,在關鍵技術突破、深化產學研合作、打造行業人才高地等方面開展大量工作,并在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重點領域取得顯著成果,對認定滿5年的部重點實驗室開展評估,推動部重點實驗室保持高水平建設運行。

發政策、建先導區、做生態

科技發展有了肥沃“黑土地”

以5G、人工智能、車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基建,是國家的重點發展戰略,也是我國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利刃”。在“十三五”期間,為促進新興技術真正落地,工業和信息化部與相關部門合作,印發多個相關政策,并啟動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全面突破科技創新發展路上的重點、難點問題,推動科技創新持續發展。

在政策方面,為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經國務院同意,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印發《促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出臺《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與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等5部門共同印發《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加快人工智能在交通、農業、醫療、教育等領域融合應用。

為促進車聯網產業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推動在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下設立車聯網專委會,深入開展跨部門跨行業協調,印發《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直連通信使用5905-5925MHz頻段管理規定》等相關文件,并與公安部、交通運輸部等部門聯合印發《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范(試行)》,會同公安部、國標委等部門印發《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系列文件,為新興技術發展解決“后顧之憂”。C-V2X(基于移動蜂窩網絡的車聯網無線通信技術)成為國際標準并加速產業化,“聰明車+智慧路”的方案得到了廣泛認同。

如果說合理的政策為科技發展提供“指明燈”,那么,建設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就是為科技創新應用提供“土壤”。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在上海(浦東新區)、深圳、濟南-青島3地建設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支持江蘇無錫、天津西青、湖南長沙等地創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在實際應用中逐一推動解決車聯網產業化面臨的關鍵問題,在全國建設和規劃建設C-V2X路側單元2000余臺,諸如北京、長沙、重慶等城市已建成覆蓋測試園區、開放道路、高速公路等的多種網聯環境和測試場景。

同時,工業和信息化部還多角度、多方向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孵化科技創新發展生態環境,讓科技創新迸發強勁活力。諸如,“十三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支持5G、人工智能、車聯網、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等領域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累計遴選62家,部署50余個項目,支持關鍵技術發展;開展人工智能重點任務揭榜掛帥工作,鼓勵通過市場機制“賽馬”,建立智能網聯汽車、智能醫療等賽道,遴選出137家揭榜單位和66家潛力單位著力攻克人工智能相關技術和產品問題;聯合有關地方和部門共同主辦智博會、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等國際會議,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強化標準和專利能力

核心技術有了“話語權”

今年7月,5G R16標準凍結,作為5G國際標準的第一個演進標準,中國主導的項目占了21個,以40%的份額位列世界第一。

賽迪智庫發布的《中國 5G 區域發展指數白皮書》中的數據,凸顯了我國在核心技術標準的國際話語權正在增強,而權威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工業通信業領域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達到79.25%,相比“十三五”初期提升5.85個百分點。“十三五”期間,我國牽頭制定了655項國際標準項目,其中274項獲批成為國際標準。同時,圍繞“一帶一路”已開展188項行業標準外文版研制,服務我國技術、產品、裝備和服務“走出去”。

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是我國工信業標準能力提升的證明,而其背后離不開工信業的辛勤付出。

“十三五”期間,每年印發標準化工作要點,積極實施《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等重點行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組建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標準化工作協調推進組、總體組和專家咨詢組,強化工業通信業各重點領域標準化工作的統籌規劃和總體協調;制定發布8545項行業標準;開展12項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制定,首次提出3項兩化融合國際標準提案;不斷培育壯大團體標準,鼓勵社會團體充分利用團體標準市場響應速度快、制定靈活的特點,快速制定發布團體標準;持續推進團體標準應用示范工作,遴選出311項團體標準應用示范項目進行應用推廣。下達539項行業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計劃,并已發布相應規范293項。

截至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共有行業標準約3萬項,在助推行業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諸如在車聯網領域,推動C-V2X成為國際標準并加速產業化;完成智能網聯汽車信息物理系統架構中國方案,啟動并建設自動駕駛場景庫。

同時,工業和信息化部多方面幫助企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能力,讓企業在市場競爭撐起“保護傘”。諸如,工業和信息化部實施《制造業知識產權行動計劃(2018-202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知識產權推進計劃》,推動制造業知識產權創造、保護與運用;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關鍵器件等領域專利分析與布局研究,加強標準專利布局,組織開展工業企業知識產權運用試點培育,累計遴選試點企業約2115家,培育企業知識產權人員超過2萬人次。

品牌實力顯著提升

中國制造有了“閃亮名片”

“十三五”期間,長飛、亨通、烽火等光纖光纜企業做大做強,中國光纖光纜出貨量占全球出貨總量的一半;華為、小米、OPPO、vivo、聯想等中國手機品牌暢銷全球,占據全球手機市場半壁江山;華為、中興已經躋身全球五大領先通信設備制造企業之列,在5G領域保持行業領先.......

這五年來,政策、創新體系、標準實力的顯著提升,推動中國制造品牌成為“閃亮名片”。

“十三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先后推動出臺了《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計劃》《促進裝備制造業質量品牌提升專項行動指南》《原材料工業質量提升三年行動方案》等文件,將質量提升行動引向深入;夯實質量技術基礎,充分發揮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強基、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對質量提升的支撐引領和基礎保障作用;完善發揮高水平實驗室對行業的支撐作用,先后核定195家工業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集中力量開展裝備制造、原材料、集成電路等領域質量提升工藝優化行動和共性質量問題攻關行動;提高企業質量管理能力,指導中國質量協會開展質量標桿活動,累計遴選340項質量標桿經驗,帶動20多個省、區、市開展本地區的質量標桿活動,引導近萬家企業導入標桿經驗,標桿網站年訪問量超過10萬次,在促進企業管理水平進步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持續推進工業品牌培育,以工業企業品牌培育試點示范為抓手,累計推動萬余家企業開展了品牌培育試點,評選確定109個產業集群區域品牌試點示范單位,295個品牌培育示范企業。

2016年-2020年,短短五年間,工信業科技創新在強大的政策支撐下,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業態,正涌現新活力、激發新浪潮、邁向新臺階,助力我國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楊凡、武云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