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11-06 11:08:11
新華社長沙11月6日電 題:湖南油溪橋村:用愚公移山之志,建村民自治富饒鄉村
新華社記者謝櫻
“天晴一塊銅,落雨一泡膿”,沒有一丘有水田,收成全靠天。十余年前,位于湖南省新化縣吉慶鎮的油溪橋村,還是一片窮山惡水。而現在,村容整潔,溪流清澈,村民們的古樸院落和良田美景,掩映在綠水青山之間。十余年來,油溪橋村村民發揚用鋤頭開路、用錘子鑿水、用擔土栽樹的愚公移山之志,手提肩扛走出了一條村民自治的致富之路。
“帶動村民,從村干部做起”
油溪橋村是省級貧困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5畝。12年前,“能人”彭育晚當上了村支書,他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當時村子的情況:“那時候,村集體負債4.5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村里的生存環境惡劣,沒有產業,村民只顧著打牌、賭博。”
“要想富,就得帶動起村民的干勁,首先需要村干部帶頭示范。”一心想改變家鄉落后面貌的彭育晚,“新官”上任就燒了“一把火”:“村集體沒有一分錢,村干部、村民開會還要發‘誤工費’?村里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誤工費一律取消。”
村里有條油溪河,一到暑假,前來漂流的游客絡繹不絕,彭育晚計劃將廢棄的沙洲改成停車場,建設第一個村集體項目。
“沙洲是有,可設備、水泥沙子從哪來?建設工資怎么解決?”彭育晚拿出自己的積蓄,買來建設材料。為了省錢,村里沒請施工隊,向村民“籌工”:“停車場建好后就能營收,到時給出工的村民補發酬勞!”
沒有一個村民響應,只能村干部自己上。運水泥、搞砂漿、攪拌鵝卵石……兩三個月之后,僅投資6萬元,寬敞、平坦的停車場便展現在村民眼前。
停車場建好后,一次性租給漂流公司,村里收取20萬元租金,賺到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第一桶金”。
“只要領導一心為公,群眾自然會跟著走”
油溪橋村是一個典型的石灰巖干旱死角村,飲水、灌溉都非常困難,村民喝水要到下面的油溪河里挑,有的地方甚至靠挖土坑積水生活。“沒有水,談何發展?”彭育晚決心改變這一切,可飲水工程建設預算需要300萬元。
“自己建!”彭育晚發動村民:“大家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我自己墊點錢,再到外面借一點,我就不信搞不成!”
村民們一改以往“無動于衷”的態度,紛紛支持彭育晚:“我們做夢都想喝上水啊!”
“群眾心里都有譜,只要領導一心為公,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群眾自然也會跟著走。”73歲的村民蘇術初說。
這一次,村民和村干部站在了一起。為了節省資金,村里除安裝管道的技術活兒請了人外,別的都是“自己搞定”,村民個個都投入到建設之中。一年后,村里水源工程建設竣工,項目僅支出資金60余萬元。擰開幾代人渴盼已久的水龍頭的那一刻,村民們拍紅了巴掌,熱淚涌出眼眶:“我們終于有自來水了!”
飲水工程徹底結束了油溪橋村水荒的歷史,也開啟了村民“義務籌工”、設立村規民約的先河。幾乎沒人反對,“村民每人每年至少要出2個義務工,村干部要出12個義務工”寫進了村規民約。村支兩委對村規民約進行了多次征集、商議、修改,充分吸取村民的意見和建議,如今“每人每年植樹不得少于100棵”“庭前院落必須栽種四季花果”“禁賭禁炮”等都成了村民認可、遵行的條款。
“讓村民成為鄉村自治的主人”
解決了生活所需,還得發展產業經濟。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已經成為村民的“共識”。為了帶動村民養魚,村干部們從山上砍來樹枝浸到油溪河里,等到樹枝上沾滿魚卵,便轉移到魚塘里,再將孵化好的魚苗分到村民手上;村里想發展果林經濟,但又缺乏啟動資金,村里和供貨商約定采用“分期付款”“掛果還錢”的方式,讓供貨商與農戶利益捆綁,既保證苗木質量和高效管護,又解決了市場出路問題……
村民的心團結在一起,勁往一塊兒使,油溪橋村“幾乎沒有干不成的事”。水渠硬化、修路、生活污水治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游步道,一塊塊“硬骨頭”被村民們齊心“啃”下。
文明、自治也成為油溪橋村的關鍵詞。游客丟下一片垃圾,村民見到會立刻撿起來;村里10余年沒有砍過一棵樹,還種下30多萬株果木,將石灰巖干旱村落的綠化率提升至92.8%……
動能足、村容美、產業興、村民富。如今油溪橋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21682元,2019年村集體經濟盈利121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全國文明村、全國3A景區村。
“很多人問我,油溪橋村發展的經驗是什么?是團結,是齊心。”彭育晚如今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專家,四處交流基層自治的經驗:“要發動村民的內生動力,讓村民真正成為治村管村的主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