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0-12-02 09:16:12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人沙和諧”
毛烏素沙地是這樣變綠的(深度觀察)
陜西神木市錦界鎮圪丑溝村,張應龍(左)在查看水量平衡觀測設施。
新華社記者 陶 明攝
陜西榆林市鎮北臺裸露土地全面綠化,樹林環繞。
新華社記者 陶 明攝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蘇米圖蘇木,當地群眾正忙著插柳條打沙障、防沙治沙。
劉 毅攝
連綿的樟子松、沙柳、檸條、花棒生機盎然,蔚藍的天空上飄浮著朵朵白云,清新的空氣讓人忍不住暢快地來上幾個深呼吸……
這里是毛烏素沙地?腳底時而踩出的黃沙以及遠處的沙丘提醒我們:是的,沒錯。
毛烏素沙地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橫亙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南部、陜西省榆林市北部、寧夏吳忠市鹽池縣東北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提供的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毛烏素沙地總面積為3.8萬平方公里,鄂爾多斯市占68.9%,榆林市占28.4%。
近年來,毛烏素沙地生態狀況全面好轉。統計數據表明,鄂爾多斯市的毛烏素沙地治理率已達七成,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沙塵天氣大幅減少,毛烏素沙地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人沙和諧”的歷史性轉變。
越來越綠的毛烏素沙地,究竟發生了什么?巨大變化是怎樣產生的?除了人們的努力,西北地區氣候“暖濕化”趨勢帶來了多大影響?在毛烏素沙地,記者深入探訪,尋找答案。
持續奮斗,堅韌不拔
“這輩子寧肯種樹治沙累死,也不能讓風沙給欺負死”
藍天白云、綠樹黃沙之間,穿紅色上衣的殷玉珍分外顯眼。
“這兒以前是一片沙漠,現在站在梁上,一眼望不到邊都是我的林子,都是我的‘孩子’。”在一個大沙梁上,殷玉珍指著周圍的大片林子對記者說。她把這個沙梁稱為“希望梁”。
這里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無定河鎮薩拉烏蘇村。1985年,殷玉珍從陜西靖邊縣嫁到地處毛烏素沙地腹地的這個窮沙窩。黃沙漫漫,荒涼一片,最近的一戶人家在5公里之外。
“別讓沙子把我們埋了!這輩子寧肯種樹治沙累死,也不能讓風沙給欺負死!”殷玉珍和丈夫白萬祥打定主意,用家中僅有的一只羊,換回了第一批600棵樹苗。好不容易栽下去,一場大風刮來,樹苗幾乎全被拔光。他們沒有放棄,咬牙堅持治沙造林。
樹木,一株一株增加,綠色,一片一片蔓延。今年春季,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殷玉珍和白萬祥栽下6萬多棵樟子松等樹木,將2000多畝退化的楊樹更新換代。寒來暑往,歷經艱辛,他們把6萬多畝荒沙變成了生態莊園。“現在,風吹來只見樹枝擺動,不見起塵。”殷玉珍說。
隨著草木越來越茂盛,如今殷玉珍“最愁的事是防火”。而在以往,她和鄉親們最為發愁的事無疑是防風沙。
“風刮黃沙難睜眼,莊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壓人移走,看見黃沙就搖頭。”這首歌謠,曾經是毛烏素沙地惡劣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
實際上,毛烏素沙地并非自古以來就是荒蕪之地,1000年前也曾水草豐美、牛羊成群。然而,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活動范圍逐漸擴大,濫伐、墾荒、過度放牧……在這些因素疊加影響下,毛烏素地區逐漸荒漠化,廣袤綠地變成茫茫沙海。
新中國成立后,對防沙治沙高度重視,頒布施行《防沙治沙法》,制定《全國防沙治沙規劃》,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相繼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接連啟動。
困難面前不低頭,誓把沙地變綠洲。在毛烏素沙地,一場抵御風沙危害的攻堅戰打響了!
殷玉珍所在的烏審旗,正是主戰場之一。“毛烏素沙地近1/3的面積位于烏審旗境內。”旗委書記額登畢力格說,上世紀50年代,烏審旗荒漠化、沙化土地達90%以上,森林覆蓋率僅為2.6%,漫漫黃沙無情地吞噬著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一定要讓綠色趕走黃沙!”烏審旗干部群眾把“綠色烏審”作為奮斗目標,持續推進治沙造林。殷玉珍、寶日勒岱、谷起祥、十三姐妹、吉日嘎拉、烏蘭陶勒蓋治沙站……烏審旗涌現出一大批遠近聞名的治沙模范。
“現在,全旗千畝以上造林大戶達214戶,植被覆蓋度達到80%,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人沙和諧’的轉變。”額登畢力格說。
“過去這里生態不好,沙化嚴重,從我的祖父開始種樹治沙,現在有幾萬株樹木,大部分草場種有檸條、苜蓿,基本上沒有沙可治了。”烏審旗蘇力德蘇木通史嘎查蒙古族牧民青克樂對記者說。
青克樂家自己有草場3200多畝,還流轉其他牧民的草場4000多畝,劃分為幾塊實施輪牧、保護草原,飼養著鄂爾多斯細毛羊和優質肉牛。越過越滋潤的日子,讓50歲的青克樂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我的名字‘青克樂’是幸福快樂的意思,長輩們的愿望實現了。”他說。
“守住了綠水青山,就有金山銀山!我思摸著咋個能從沙漠里刨出金疙瘩,再把錢投到種樹上來。”殷玉珍成立了內蒙古綠洲治沙造林有限公司,建起了“玉珍生態園”,調整樹種結構,種植桃、杏、玉米、西瓜、小米等,將治沙和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結合起來,形成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產業鏈。
“今年秋天收了1萬多斤小米,不上化肥、農藥,1斤賣50塊錢。現在一年的總收入有百十來萬,過去的沙窩窩,變成了金窩窩!”殷玉珍笑容燦爛。
尊重自然,科學治沙
“科學研究、科技支撐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57年建園時,這里全是流動沙地,植被蓋度僅為1.8%,只有20多種植物。”和記者一起穿行在陜西省榆林市紅石峽沙地植物園,省林科院治沙研究所所長石長春感慨萬千。
環顧四周,樟子松高大挺拔,灌木雜草郁郁蔥蔥。“經過幾代人60多年艱苦奮斗,這里現在已全部改造為固定沙地,這個園子成為我國沙旱生植物種質資源基因庫,目前保存超過500種優良固沙植物,形成喬灌草結合、針闊混交的穩定林分,森林覆蓋率達到67%。”石長春說。
在沙地植物園,近千畝樟子松防護林牢牢鎖住沙丘。讓人有些意外的是,這些固沙衛士是來自我國東北地區的“外來戶”。
“這片樟子松林,是從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紅花爾基引進并育苗后,1964年栽植到這里的,和我‘同齡’。”陜西省林科院治沙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史社強說。
18歲參加工作以來,史社強“一直在和樹打交道”。“經過多年研究,我們逐步掌握了樟子松育苗、造林的成熟技術,樟子松當年造林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他說。
經過不懈努力引種成功的樟子松,填補了毛烏素沙地缺少常綠樹種的空白。從1997年開始,樟子松引種造林技術在西北地區大面積推廣,僅榆林沙區就累計保存成片樟子松林156萬畝。樟子松壽命可達百年以上,四季常青,耗水較少,防風固沙效果好,已成為半干旱區治沙造林的“沙漠之星”。
飛機飛播技術,在毛烏素沙地治理中功不可沒。上世紀60年代,陜西省林科院治沙研究所在全國首創飛播治沙技術,用24年的時間攻克了這一難關。
“榆林市是我國最早開始治沙的地方之一。1959年中科院榆林治沙站成立,研究的很多技術、知識進入了教科書。”石長春說,“防沙治沙不能蠻干,科學研究、科技支撐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登高望遠,滿眼青翠。榆林神木市錦界鎮圪丑溝村,大片生機勃勃的人工林覆蓋了曾經的荒漠。
在新建成的森林防火瞭望臺上,談起這片林子,張應龍打開了話匣子。在他看來,這滿目綠色的艱難營造和長久維持,都離不開科技的加持。
張應龍是神木市生態保護建設協會會長。2003年,他帶著全部身家300多萬元,一頭扎進毛烏素沙地,承包荒沙地,治沙造林,開展科研。
“協會與中國科學院、中國林科院、西北大學等單位進行科研合作,還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張應龍介紹。種植長柄扁桃等生態經濟林、促進林下牛肝菌等食用菌天然生長、“種九留一”……張應龍和同事們不斷探索治沙用沙新方式,在保護的基礎上科學利用。
17年來,張應龍和同事們累計治理沙化土地38萬畝,這一帶的林草綜合植被蓋度從3%提高到65%。
“在年降雨量不平衡的情況下,這片林子能不能維持50年?怎樣用微生物把秸稈等有機廢棄物加以分解,為林子增加養分?針對這些前沿課題,協會和專家學者正加緊攻關。”張應龍說,“水分平衡問題的研究,準備做8年時間。”
在毛烏素沙地治理實踐中,多項治沙科技成果持續應用、改進,使得生產更好地發展、生態不斷地改善。
“山高盡禿頭,灘地無樹林。黃沙滾滾流,十耕九不收。”由于風沙侵襲,榆林市曾被稱為“駝城”。新中國成立初期,榆林市林木覆蓋率只有0.9%,如今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3%,2225萬畝沙化土地基本上得到了治理,其中的860萬畝流沙全部被固定和半固定,明沙已經難覓蹤影。
“歷史上,毛烏素沙地風沙南侵,榆林城曾經3次南遷,風沙威脅人民的生產生活,留下‘榆林三遷’的故事。通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持之以恒地防沙治沙,如今綠色不斷向北面的沙地擴展。”石長春說。
氣候變化,助力增綠
“我國西北地區近年來氣溫偏高、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植被的恢復”
記者采訪的多位氣象、林業、農業專家分析認為,毛烏素沙地“綠進沙退”,除了長期堅持不懈植綠治沙這個主導因素,也存在近些年來氣象條件較好的有利影響。
毛烏素沙地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一般在200至450毫米之間,為半干旱地帶。近年來,這一區域的氣溫呈波動升高趨勢,降水量呈增加趨勢。
看氣溫——毛烏素沙地的氣溫,近幾十年來呈波動升高趨勢。
鄂爾多斯市氣象臺氣象服務工程師全宇指出:“以毛烏素沙地腹地的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烏審召氣候站資料為例,2010年至2019年這10年間的年平均氣溫達到7.2攝氏度,比上世紀70年代上升了0.9攝氏度。”
陜西省農業遙感與經濟作物中心副主任王釗介紹:“根據毛烏素沙漠南緣12個氣象站1971年至2019年的氣溫統計資料分析,近50年,毛烏素沙漠南緣地區年均增溫0.03攝氏度。2000年以前,這個地區年平均溫度為9.3攝氏度,2000年以后升溫更明顯,2000年至2019年的年平均溫度為10.1攝氏度。”
看降水——2000年以來,毛烏素沙地整體降水量呈增加趨勢。
“2000年至2019年,當地降水量平均每年增加5.7毫米。雖然毛烏素沙地區域內不同地點的年均降水量差異較大,但大部分地區都呈增多趨勢。”國家氣象中心生態和農業氣象中心首席錢拴表示。
錢拴說,其中降水量增加比較多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毛烏素沙地的東部和南部,即鄂爾多斯市的東部和東南部以及榆林市的北部,平均每年增加5至12毫米。而毛烏素沙地的西部降水增加較少,包括鄂爾多斯市西部和鹽池縣,降水量平均每年增加1至5毫米。
王釗表示:“根據統計數據,近50年,毛烏素沙地南緣年平均降水量為425毫米。上世紀80、90年代降水量波動較為平緩,1991年至2000年降水明顯偏少,2000年以后整體增加。2016年、2017年降水量在近50年里排在前兩位,其中2017年降水量達到637毫米,2016年降水量為583毫米。”
“近20年來,我國北方主要沙塵源區的降雨量,平均增加了20%左右。我國西北地區近年來氣溫偏高、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植被的恢復。”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一級調研員潘紅星對記者說。
綠色增多了,風沙減少了。
毛烏素沙地南緣12個氣象站的監測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9年這20年,沙塵天氣發生次數呈明顯減少趨勢。2012年出現2次沙塵暴,2017年、2019年各出現1次沙塵暴,2014年至2016年、2018年沒有出現沙塵暴。
生活在涵蓋近70%毛烏素沙地的鄂爾多斯市,全宇對沙塵天氣的減少深有感觸。“聽長輩們說,以前經常有大風沙,一刮起來根本睜不開眼,但是近些年明顯好多了。”全宇說,“從20世紀70年代到現在,鄂爾多斯市年平均揚沙日數從55天減少到11天,年沙塵暴日數從18天減少到1天。2015年至今,鄂爾多斯市已經連續5年沒有出現沙塵暴天氣。”
專家指出,我國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改善,與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存在一定關聯。植樹造林種草可以改善局部小氣候,在增加相對濕度、增加局地降水和提升氣候舒適度方面,具有顯著作用。
“氣象觀測數據表明,近百年來我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其中北方地區增溫速率明顯大于南方地區,西部地區增溫速率又大于東部地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黃磊介紹。
研究表明,伴隨著全球變暖,一些地區的水循環發生變化。“降水量變化雖然存在較為明顯的區域差異,但總體而言,西北地區夏季的總降水量、降水天數和強降水(日降水量大于25毫米)的強度,都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黃磊說。
“人努力”和“天幫忙”形成疊加效果、良性循環,毛烏素沙地越來越綠意盎然。“根據專家研究,氣象因素在毛烏素南緣生態改善中貢獻約占三成。”王釗說。
鞏固成果,持之以恒
“毛烏素沙地治理,僅僅是剛走過了用灌木等拴住流沙的初級階段”
榆林市紅石峽沙地植物園里,枝繁葉茂的樟子松林中,有兩棵1米來高的小樟子松引人注目,它們被枝條編成的筐保護著,防止野兔等傷害。
“這是2010年自然生長出來的樟子松。像這樣自然生長的小樹苗已有100棵,意味著這片樟子松林開始實現自然更新了。”史社強說。
毛烏素沙地的不少地方,已是滿目蔥綠、生態改善。不過,在專家們看來,目前治沙的成果還只是初步的,生態還很脆弱,仍然處在爬坡過坎階段。
“治沙的過程很不容易,我們經過長期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史社強說,“下一步要研究總結新的更好的治理技術和模式,引進新的優良樹種,提高林分質量,使防護林提質增效,讓脆弱的生態系統穩定下來。”
石長春強調:“毛烏素沙地治理,僅僅是剛走過了用灌木等拴住流沙的初級階段,進入恢復利用沙漠的新階段。過去‘三翻五種,十年九不收’的沙化耕地,如今變成了穩產高產的基本農田,成為陜西省的第二大糧倉。但作為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要達到歷史上疏林草原的景觀仍有較大差距。今后還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通過科學試驗,篩選出適合的林木草種,不斷創新技術模式,將毛烏素沙地現有的以灌草為主的植被,改造成為喬灌草相結合、針闊混交的穩定林分。”
專家指出,毛烏素沙地的大量流動沙丘已變成固定沙丘,但沙地還沒有消失。沙地要變成有更高生產力的土壤,需要艱苦的努力、漫長的時間。
潘紅星表示:“沙區氣候干旱少雨,植被破壞容易、恢復難。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并不意味著就完全治好了、消失了,它可能仍然是沙化土地,只是表面變綠了、沙化程度減輕了。”
“毛烏素沙地初步得到治理,成效明顯。不過,要形成穩定的荒漠生態系統,還需要較長時間。目前的治理成果具有脆弱性、不確定性,稍不注意就會前功盡棄,下一步需要在全面保護的基礎上,鞏固防沙治沙成果,穩步推進防沙治沙工作。”潘紅星說。
“根據氣候模式的預估結果,未來我國西北地區氣溫將繼續升高;西北地區年平均降雨量也呈現增加趨勢,但空間分布存在較大差異。”黃磊介紹。
目前的氣候預測顯示,未來一段時期的氣溫與降水情況,有助于沙地自然植被恢復與人工造林成活。王釗建議,在適宜的氣候背景下,繼續加大國家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力度,進一步鞏固毛烏素沙地防風固沙成效,持續加強生態治理保護,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版式設計:張丹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