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洋網
2020-12-02 16:29:12
整治違規APP持續升溫。據媒體報道,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近日披露,自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開展以來,目前已完成國內用戶使用率較高的44萬款APP的技術檢測工作,責令1336款違規APP進行整改,公開通報377款整改不到位的APP,下架94款拒不整改的APP。而專項整治行動將再延長半年到明年年中。
在工信部此前聯系開展的九批次集中檢查中,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違規使用個人信息、強制索權等3個問題突出,占比分別為32%、20%、21%。這些行為實際上觸犯了法律的底線,侵害了用戶的選擇權、知情權和隱私權等合法權益。尤其是APP中存在的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對未成年人的傷害更大。
那么,問題的根源在哪里?通常,APP個人信息保護治理工作非常復雜,涉及APP運營開發、移動應用分發平臺、SDK(軟件開發工具包)等多個環節。而且,移動應用產業的企業規模小,發布渠道廣,軟件數量多,版本更新快,造成了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破解篡改現象普遍、分銷渠道混亂等諸多問題。一言以蔽之,移動應用的產業生態不夠健康,研發成本和行業門檻較低,“小而散”問題突出。據某知名咨詢機構的調研,APP的平均生命周期不過十個月,有些APP出生即死亡。不少APP只重上線速度,不重產品質量,行業中蔓延著生存焦慮情緒。
當前,治理APP生態處在關鍵的“窗口期”。面對新業態產生的新問題,創新治理模式勢在必行。工信部所推進建設的全國APP技術檢測平臺,至2021年將具備全年檢測180萬款的覆蓋能力。該平臺徹底改變了手工檢測的落后方式,大幅提升了技術檢測的深度和廣度。接下來,各方應當在建立長效機制、完善治理布局上持續下大力氣,在構筑綜合治理體系上不斷加大創新力度,跑贏行業野蠻生長的速度。
在移動互聯時代,平臺經濟更是一種信用經濟。不尊重用戶,放任盲目追求流量的“野馬”,實質上傷害的是平臺經濟的信用基礎。頭部企業理應拿出應有的擔當和責任感,把引領產業生態的作用發揮出來。對少數漠視治理、心存僥幸的頭部企業,要讓制度長出牙齒。那些曾經對整改心懷僥幸的企業,應該對未來持有一種危機意識,筑牢紅線意識,完善管理機制,在治理行業生態的持久戰中力爭后來居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