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20-12-06 22:27:12
疫情肆虐的暗夜中,他是那道閃亮的光——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鐘南山,這位我國呼吸疾病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敢醫敢言,勇于擔當,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無數生命,在非典型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巨大貢獻。
在他眼中,秉持科學態度、尊重科學規律、堅守科學認知,就能讓陽光驅散陰霾,照亮通往勝利的方向。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 新華社發
從非典到新冠,攸關生命的大考,他從不缺位。
2020年1月18日傍晚。正值春運,廣州前往武漢的高鐵票早已售罄,費了一番周折,老院士拿著“無座”票,匆匆走上從廣州開往武漢的G1022次列車。
好不容易謀得一座的他,梳理起最近從學生口中、有關渠道聽到的消息,作為即將抵達武漢的國家醫療與防控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他心中不安的感覺越來越強烈。
一頭華發,面色凝重,臨危受命的老院士閉目倚靠在高鐵餐車座椅上,滿面倦容:此次疫情,與非典既相似又不同,新型病毒到底有多危險,眼下還沒人知道。
他的壓力,來自病人的生命。
2019年12月,湖北武漢,醫院連著接診了多個患者。他們的病癥都差不多,起初是發熱、干咳、乏力,隨著病情加重,又出現呼吸困難。
正逢流感暴發的季節,醫務人員不敢掉以輕心,收集了樣本送去化驗。
狡猾的病毒,已經在這個有著千萬人口的大城市里開始蔓延。
情況撲朔迷離,拿到手的信息往往并不完整,專家們陷入了爭論和猶豫。
開展病原鑒定只是第一步。摸清病毒的傳播方式、傳染性,既是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也是人類與病毒的殘酷交鋒:我們究竟面臨什么樣的風險,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
2020年1月7日,中國疾控中心成功分離首株新冠病毒毒株;1月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專家評估組發布病原體初步判斷為新型冠狀病毒……
2020年1月7日,我國科研團隊分離到新冠病毒并獲得電鏡照片。新型冠狀病毒屬于β屬的冠狀病毒,病毒顆粒表面分布有“皇冠”樣凸起,能夠與宿主細胞表面的特定受體結合,穿入細胞內部,完成轉錄、復制等生物學過程,新產生的病毒顆粒從細胞中釋放,再感染其他細胞。左圖是新冠病毒電鏡照片,右圖是新冠病毒復制導致的細胞病變。 科技部供圖
在這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中國一批病毒病原學、傳染病防控、臨床感染科專家在“迷霧”中跋涉探索。
鐘南山與其他成員一同被國家衛健委緊急召集而來,組成國家醫療與防控高級別專家組,與前期派駐前方的工作組共同研判疫情形勢,為中央提出決策參考。
1月19日的行程相當緊張:上午參加疫情研討會后,立刻前往武漢金銀潭醫院和武漢疾控中心實地調研。中午來不及休息,下午開會到5點,又登上飛往北京的航班。到達北京,一行人馬上趕往國家衛健委開會,回到酒店,凌晨2點來鐘才休息。
去武漢金銀潭醫院、疾控中心實地調查的一天里,鐘南山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疑點都不放過,他不停地追問:“昨天確診了幾例,前天呢?”“病癥什么樣,怎么救治的?究竟還有沒有更多病例?”“到底有沒有醫務人員感染?”……
他和同行的專家越來越確信,這是一個沉重但卻無法回避的結論:新冠病毒有人傳人現象!這是急性傳染病的大分界!
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的重要推動者鐘南山
疫情如火,加上時值春節,人員大規模流動,如果不采取堅決措施,后果將不堪設想。
1月20日,戰“疫”局勢發生根本性變化的轉折點——
當天,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下午,國家衛健委組織高級別專家組召開記者會,組長鐘南山面色凝重:“現在可以說,肯定的,有人傳人現象。”
他說話簡潔,但石破天驚。
“就流行病學的狀態,現在是在起始階段。特別是昨天比較正式地了解到出現了人傳人的情況,還有醫務人員感染的情況,這是非常重要的標志。”
“春節人口流動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我們專家組的建議是,希望現在能不到武漢去就不去,武漢人能不出來就不出來。”
當晚,鐘南山通過電視直播,向公眾發出緊急呼吁,再次確認存在“人傳人”。
如一記警鐘,全社會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認知迅速發生變化。
鐘南山忙碌得甚至沒有喘息的時間,他奔走在武漢、北京、廣州三地之間,除夕之夜也不得歇息。他懂得,理性認識疫情,科學做好防治,才是戰“疫”制勝之道。
“抓住兩個要害:早發現、早隔離,這是疫情預防和控制最有效的辦法。”他這樣主張。
“武漢減少輸出,要對火車站、機場等口岸實行嚴格的檢測措施,首先是測體溫。”他這樣建議。
“目前沒有特效藥,戴口罩很重要。”他反復提示。
鐘南山出席廣州市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3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攝
1月23日,除夕前一天。武漢疫情防控指揮部凌晨發布1號通告,關閉離漢通道,防止疫情向全國蔓延;
30個省份相繼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制定落實社區的防控措施,實行網格化、地毯式管理……
越是危難關頭,越能考驗專家的勇氣與擔當。
1月29日下午,鐘南山與支援武漢的廣東醫療隊專家一起對5個危重癥患者進行遠程視頻會診,用了6小時18分鐘。
他出席講座及各種疫情指導活動,30多個小時沒合過眼!他與團隊先后進行24場國際遠程連線,與來自13個國家的科研臨床專家進行經驗探討,為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提供建議。
見了病人就要救,醫生不能輕言放棄。
2月初,62歲的新冠肺炎患者劉先生被轉運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當時患者病情已惡化,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2月9日,救治團隊決定執行體外膜肺氧合(ECMO)輔助支持。
在鐘南山親自指導下,醫院重癥醫學科團隊投入人力物力全力救治。經歷了“止血與防血栓”的救治拉鋸戰后,患者劉先生終于在8月27日康復出院了!使用ECMO輔助支持長達111天的他,也因此成為目前全球成功救治的危重癥新冠肺炎患者中使用ECMO輔助支持時間最長的一例。
“看起來必死無疑的患者,我們還是一樣搶救回來了。”鐘南山感慨萬千。
鐘南山 新華社記者 鄧華/攝
從2003年抗擊非典,到2009年奮戰甲流,他幫助人們一次又一次消除對于疾病的恐懼,用他不停歇的腳步詮釋一個科學家的責任使命。
鐘家墻壁上掛著一幅字:“敢醫敢言”——這正是他風骨的寫照。
有院士的專業、戰士的勇猛和國士的擔當,他贏得了人們發自內心的贊譽。
獲頒“共和國勛章”后,84歲的鐘南山院士依然堅持請戰:“繼續在呼吸系統疾病和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防控上為祖國貢獻力量,不負國家給予的重托。”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