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廣網
2020-12-09 11:29:12
央廣網廈門12月8日消息(記者陳庚)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自2010年6月起,廈門市對口幫扶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記者近日跟隨廈門市委宣傳部組織的媒體團到臨夏實地采訪發現,按照“臨夏所需、廈門所能、協作見效”的原則,廈門精準引進、建設了一批扶貧車間、工廠和園區扎根臨夏,讓當地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脫貧的同時,也助推臨夏扶貧產業持續發展壯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廈門市聯合援建的布楞溝村“巾幗”扶貧車間,主要制作當地特色油馃馃(央廣網記者 陳庚 攝)
眼下,山大溝深的臨夏州東鄉縣天寒地凍,位于拱北灣村的扶貧車間里卻熱火朝天,五六十名縫紉女工正在緊張加工趕制防護服、棉服,這個由廈門市湖里區投入120萬元幫助建設的扶貧車間,位于易地搬遷安置點中心區域,勞動力相對密集,方便當地貧困戶婦女就近就業、穩定脫貧。車間負責人李銀芳告訴記者:“我們現在都是實行的計件工資,像防護服這一塊兒,咱們的女工一天已經最多能掙到125塊錢。咱們這兒的員工多數都是在新農村住,就很近。”
廈門市投入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1000萬元,在臨夏東鄉縣建設生態經濟林(央廣網記者 陳庚 攝)
產業興則就業旺,就業旺則脫貧穩。自東西部扶貧協作以來,廈門市把握產業梯度轉移的規律,通過政策引導、國企帶動、以商引商,把廈門及周邊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引進到臨夏州落地。尤其是近5年來,累計引進59家企業,援建扶貧車間258家,共吸納近1.9萬名當地貧困人員就業。許多人從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拿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資。
工人包月芳在加工百合(央廣網記者 陳庚 攝)
廈門市思明區國有企業投資設立的臨夏縣思明全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工人包月芳就是其中之一。她介紹說,正常每天工作7、8個小時,一天的收入就是80塊錢,加班的話有100塊錢,“對家庭收入還是有改善的,帶著孩子嘛,生活費能保持住。”
看好西部勞動力資源優勢,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也追隨國企腳步,在臨夏投資設廠。位于和政縣的吉美包袋生產基地是臨夏州首個東部民企購地建廠項目,由廈門市集美區招商引進。公司總部位于福建泉州,主要生產軍用警用功能性包具和民用特種箱包,產品遠銷歐美。目前,該公司購地30畝、投資5000萬建設的生產基地一期已經投產,共吸納就業約25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65人。
拱北灣村扶貧車間里,工人在趕制防護服(央廣網記者 陳庚 攝)
“我們在泉州前幾年招工不是很好招,訂單挺多就是生產不出來,來這邊就是要擴大生產,把產值做上去,把銷量做上去。”公司負責人周金敏說,預計臨夏生產基地每年產值能夠達到3000萬元。
相隔不遠的廈琳鞋業產業園,則是由廈門國企和民企合資購地45畝建設,已累計生產成品鞋20多萬雙,產品坐上了中歐班列遠銷歐洲。廈琳鞋業董事長李勇介紹說,產業園落地后做整鞋出口,使和政縣乃至整個臨夏州的工業布局實現了突破,產品通過蘭州走“一帶一路”中歐班列出口到歐洲,盡量減少物流的成本。“通過國企帶民企的方式,國企出資,民企提供訂單保證,質量、信譽優先,小步慢跑,把和政縣打造成西部鞋都。”李勇信心十足。
廈琳鞋業產業園里,工人在制造鞋子(央廣網記者 陳庚 攝)
記者了解到,在廈門市對口幫扶下,臨夏州初步形成了以鞋帽服裝、戶外用品、農業產業、文化旅游等為主的經濟產業,一大批廈門企業扎根臨夏、茁壯成長,帶動高原夏菜、食用菌種植基地等本土特色產業在臨夏生根發芽,正在實現從扶貧車間到扶貧工廠、再到產業園區的轉型升級,廈門企業已成為助力臨夏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顯著提升了臨夏州區域經濟發展質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