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12-15 15:01:12
6年多來,負面清單“瘦身”超80%,新設企業超90萬家……
這是2013年9月至2019年底,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績單”亮點之一。一“減”一“增”之間,可以窺見這塊改革開放“試驗田”釋放的活力之大。
12月14日,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報告2020》。報告對2019年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進展和制度創新等進行了梳理。
2013年9月,我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在上海誕生,幾經擴容,到2019年底,這一數字從1增長到18。加上2020年新設立的3個,如今全國共有21個自貿試驗區,形成覆蓋東西南北中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
作為改革開放的新高地,自貿試驗區一直在努力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任務積極探索。6年來,全國層面復制推廣制度創新成果達223項,其中僅2019年就有66項。
在制度創新中,“減”是特色之一。
以投資領域為例,從2013年到2019年,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從190條縮減到37條,“瘦身”程度達80.5%。其中,限制類措施和禁止類措施縮減比例分別達88.8%和47.4%。服務業限制措施數量從95項下降到28項。
更短的清單,意味著外商投資準入門檻更低,能投資的領域更多,投資積極性也更高。這正是中國開放大門越開越大的鮮明寫照。
“減”不僅體現在清單長度變短,還有投資管理和審批環節的精簡。
比如,天津自貿試驗區推進境外投資管理方式改革,針對3億美元以下項目由核準改備案,全面推行對外投資“無紙化一日辦結”備案模式,辦結時間從3個月縮短至1天。
“減”的同時帶來了“增”的效果:新設企業數量增長,進出口和吸收外資的增長。
根據報告,2019年,18個自貿試驗區共新設企業31.9萬家,其中外資企業6242家,實現了以不到全國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完成進出口和吸引外商投資均占全國約15%的成績。
創新舉措頻出,“增”的還有企業的獲得感。以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為例,在上海試點過程中,極大激發了藥品研發生產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申請單位覆蓋了試點的全部5種類型,其中超過七成為研發機構,涌現了一批用于治療腫瘤、代謝等重大疑難疾病的試點品種。
如今,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差異化特色也更加突出。以往,金融領域的制度創新主要來自上海自貿試驗區,而2019年,這一領域的創新成果有來自天津的租賃資產證券化業務創新,有來自重慶的鐵路提單信用證融資結算,還有來自陜西的“絲路通”——跨境電子商務人民幣業務服務平臺。
當前,外部風險挑戰明顯上升,我國正穩步推進高質量發展和制度型開放。未來在新發展格局中,作為改革開放新高地的自貿試驗區將如何建設?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張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自貿試驗區建設在開放領域和開放水平方面要進一步提升,特別是加大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等領域開放,并進一步對標國際高標準規則,加大壓力測試,推動提升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能力。此外,還應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支持更多差異化、系統化探索。
據悉,目前上海正在和浙江、江蘇、安徽三地自貿試驗區共同探索構建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新格局,力爭實現制度創新和拓展產業發展的有效聯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