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
2020-12-17 15:08:12
自從過完34歲生日,在北京一家文化創意公司工作的許瑤就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在一年內失去現有的職位,“公司基本沒有35歲以上的人”。許瑤的擔心也是不少企業職工的擔心,因為公司對外的招聘公告往往是“35歲以下”,公司內又鮮見35歲以上非管理層員工。一旦邁進35歲門檻,不少人就不禁擔心自己的未來職場生涯,“35歲焦慮癥”也隨之而來。(12月16日《工人日報》)
“35歲焦慮癥”的話題,算是舊事重提,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人拿出來議論一番。在一個“群體焦慮”的社會,放大焦慮感,的確容易引發共鳴,也容易收割流量。在現實社會里,35歲的確是一條“分水嶺”,很多的消息都容易繼續放大“35歲焦慮癥”,比如2017年,有傳言稱華為裁掉35歲以上的“老員工”;今年,騰訊也傳出勸退35歲“高齡”員工的消息……雖然這類傳言大多并不能證實,但傳遞的信息和烘托的氣氛,對邁入35歲門檻的人來說顯然是不夠友好的。
客觀地說,對35歲上下的“中年人”來說,在職場上的確沒有年輕人有優勢,除了豐富的經驗之外,在個人對工作的熱情、學習上進的激情、個人的體能、家庭生活需要操心的事等方面,35歲的“中年人”都無法跟剛畢業的年輕人相提并論。這些現實,都必須正視。
“35歲焦慮癥”的背后,其實也是35歲“中年人”的本領折舊,以及職場優勝劣汰的機制在發揮作用。如不少人所言,在現代社會,只有自己的業務和能力才是真正的“鐵飯碗”。就此來說,“35歲焦慮癥”的現實背后,也是很多人對工作的力不從心:上有老下有小,讓35歲的“中年人”畏首畏尾,希望尋求穩定,不敢走出舒適區。故而,與其說35歲是一道門檻,不如說是試錯和適應的窗口縮短了而已。
“沒有危機感,就是你面臨著的最大危機。”這樣的話語,對35歲充滿焦慮的“中年人”來說,就是超級適用的。同樣的,也有35歲并不“焦慮”的人,他們用踏踏實實的努力和時時刻刻的學習來取長補短,解決“本領恐慌”,用行動與時間抗爭,讓每一秒都能“逝得其所”。若能如此,不僅能走出舒適區,更能化解與應對“35歲焦慮癥”。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年少成名”,也有很多人是“大器晚成”:唐代詩人孟郊46歲考中進士;晚清康有為36歲才中舉人,38歲才中進士……
馬克思說,“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的空間。”就此來說,對“35歲焦慮癥”需要秉持“不放大也不放松”的態度,不放大焦慮,讓自己心安;不放松學習,讓自己乘風破浪。唯有如此,才能拓寬“人的發展的空間”,不至于因為年紀的增長而在時代洪流中落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