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0-12-18 13:46:12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并對如何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作出新的規劃和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更是把文化自信寫入了黨章,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因此,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理論來源及其現實意義具有重要意義。
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理論來源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不是憑空產生的,更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在繼承和發展中華五千多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產生的,是立足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實踐而來,是凝聚了中國人民智慧成果的結晶。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
中華文明是四大文明之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不僅影響了亞洲其他國家,也對非洲和歐洲等地的國家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1.深入人心的“大一統”思想
五千年激蕩的中國歷史證明,實現國家統一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夙愿。從秦始皇統一七國,車同軌書同文,便為后世王朝奠定了畢其一生的最高追求——國家統一。而事實也是如此,北擊匈奴、開盛世太平的漢武帝更是將中國的版圖前所未有地擴大。即使經歷了五胡亂華的動蕩,在漢族人口大幅度銳減的情況下,隋唐依舊能夠重新統一分裂了幾百年的國家,開創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八方來賀、萬國來朝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不管是后來元清入主中原,還是近代受到列強瓜分蠶食,中國總是能夠再次統一,以全新的姿態昂揚于世界民族之林。
2.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出自《禮記·大學》的話,概括了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的人生追求,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這與佛教和基督教講究現世苦難來世幸福的觀點完全不同。這種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力的理念,引領并激勵來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繼地投入到國家統一的人生追求中,這也是中華文明能夠生生不息的核心力量。今天的中國,無數國人更是積極投身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迸發出磅礴的愛國之力。
3.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中國古人一直有這種崇高的精神追求。不管是陳勝吳廣在反抗秦朝的暴虐高喊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還是在山河破碎、民生凋零之時,孫中山先生高喊的“天下為公”,都是這種精神最真實的寫照。時至今日,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便是天下大同思想在新時代的產物,是這一思想在當代最鮮活、最真實的體現。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
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兩次飛躍,分別誕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究其原因是實現了其與中國實踐的結合,才能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偉大勝利,建立新中國,并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實現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邏輯
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人民性特征。它超越了西方精致利己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民貴君輕、施政為民的思想相吻合。在應對新冠疫情時,中國政府“不算經濟賬,只算人命賬”與美國政府一切向股市看齊、無視底層人民的死活形成了鮮明對比,而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鮮活體現。
馬克思主義講究辯證唯物主義的辯證思維,這與西方傳統的形而上思維截然不同。這兩種思維在今天的具體體現便是中美貿易戰中,中國政府提倡合作共贏、互惠互利,而美國政府則處處彰顯自身優先的霸道行徑,以零和思維來處理國際關系,對世界經濟和各國人民的生活造成了諸多不利影響。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調整和轉換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祖宗之法不可違”,盲目迷信前人的經驗,是一種偏向保守、反對創新的價值理念,這與農耕社會反對戰亂、追求國家穩定相適應。但是并不適合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國家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文明社會。馬克思主義理論則強調對于古代文化和國外文化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推陳出新。這種科學的價值觀推動著中國不斷去吸收世界各國的優秀文明成果,不斷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之處。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邏輯
在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后繼尋求救國之道的近代,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找到了一條正確的實現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之路。伴隨著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相繼登場又相繼退出歷史舞臺,在數次城市起義失敗的慘痛教訓之下,中國共產黨人意識到只有牢牢掌握軍隊的領導權,堅持武裝斗爭,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中國革命才能最終走向勝利。在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理論成果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封建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結束了中國近代百年的屈辱歷史,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二十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是國際局勢風云詭譎的年代,古巴導彈危機把人類第一次推到了毀滅的邊緣,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使社會主義運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此時的中國面臨著該何去何從的命運抉擇。激蕩的年代必然誕生偉大的理論。鄧小平同志做出了改革開放,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決策。如今的中國,不僅僅是世界經濟的引擎,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也展示出大國的風度與擔當。
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現實意義
先進的理論必然符合時代的需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體系完備、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對于挖掘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文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于挖掘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
中華文明已經延續了五千多年,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但是在近代,傳統文化一度遭到全盤否定,被認為是阻礙中國發展的糟粕。改革開放初期,面對西方文化的入侵,傳統文化也曾被人們嗤之以鼻。隨著40年多改革開放的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獲得了巨大進步,穩居世界前列。在物質條件獲得極大豐富的同時,我們的傳統文化也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家國一體、心懷天下的民族情懷在今天表現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勵著中華兒女為實現祖國統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砥礪前行。浩如煙海的歷史積淀也是當代藝術創作者取之不盡的財富,比如導演餃子把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哪吒搬上大熒幕,獲得近50億票房,問鼎2019年內地電影票房冠軍。燈籠、詩詞、春節、漢字等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是連接海內外中華兒女的紐帶,是漂泊在異國他鄉游子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文化歸屬。
(二)有利于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否定歷史連續性、否定歷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反動社會思潮,它對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以及凝聚社會共識具有很大的危害。今日之中國是在繼承和發展了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建立的。所以,堅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對于正確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助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對于抵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的入侵以及和平演變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對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文化強國
文化是政黨的精神旗幟,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在對優秀傳統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繼承之上,在吸收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之中,我們培育和發展起了集中體現新時代人民精神追求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面對西方極端自由主義、反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潮的入侵,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更要牢牢掌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精神內涵,不斷挖掘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優秀傳統文化來滋養偉大的革命文化,更好地發揮革命文化在當今和平年代的積極作用。
文化強國不僅僅是擁有發達的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還需要有高文化素養的國民以及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近些年,中國誕生了許多優秀的文藝作品,劉慈欣的《三體》在全世界受到了瘋狂追捧,電影《大圣歸來》引爆電影暑期檔,加上全國各地圖書館、博物館的修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蒸蒸日上。但也暴露出理論建設落后于經濟發展的問題,整體國民素養與經濟基礎不相匹配,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有待提升。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國運強。面對文化強國的偉大工程,我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和創新還不夠,應下大力氣激發人們的文化興趣,增加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費,讓文化走進人們的生活。同時進一步做好對重大文化產業、文化工程的規劃組織和實施,帶動文化全局的大發展,激發文化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