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12-19 14:24:12
新華社天津12月19日電 題:貸時心動,還款傻眼——一些網絡貸款貓膩多!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李亭 梁姊
“缺錢花不用急、手機號就能借款、萬元日息低至一瓶水、還不上可分期……”打開網絡,類似極具誘惑的貸款廣告不時跳入眼簾。網絡貸款真如宣傳中那般美好嗎?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社交平臺上,網絡貸款廣告通過構建消費場景、夸大宣傳等套路,誘導借貸。
專家認為,不規范的網絡貸款營銷需加強治理,社交平臺也應加大對相關廣告的審核管理,人們也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借貸觀。
他根據社交平臺廣告借了一筆錢,還錢時傻了眼
“你還在用黑網貸嗎?選擇正規大平臺,日利率低至0.027%起,還不上還可以分期。”玩手機時的一條廣告,讓22歲的汪明(化名)陷入了噩夢。
今年4月,著急用錢的他在社交平臺上刷到了一則廣告。心動之下,他打開了廣告上的鏈接,成功借款6000元,沒想到還錢時卻傻了眼:“每個月還597.5元,12個月共還7170元,年利率接近20%,比廣告中宣傳的利率多了近一倍。”
為了堵窟窿,汪明開始“以貸養貸”。直到貸款逾期,催收電話頻頻騷擾,“爆通訊錄”的威脅猶如一柄懸在他頭上的劍,他才不得不向家里坦白,在家人的幫助下還清了貸款。
成功“上岸”的汪明終于卸下了心里的石頭,并在社交平臺上勸導人們不要“以貸養貸”。但令他擔憂的是,一邊是有人在高額利息、催收威脅中掙扎,另一邊,打著“輕松易得”的旗號拉他進入網貸漩渦的廣告,依舊大行其道。
記者在社交媒體上發現,部分網絡貸款廣告慣于通過情景構建的方式鼓勵超前消費,直擊一些人的痛點:辦公室中最不起眼的女生搖身一變成了“女神”,原來是通過網絡貸款自我投資;愛寵的進口狗糧太貴,網絡貸款后寵物不用“斷糧”;想要培養高雅愛好做“名媛”,網絡貸款買了一臺鋼琴,分12期還款輕輕松松……
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貸款平臺通過網絡開展營銷活動本無可厚非,但應更加規范。一些網絡貸款廣告中存在誤導行為,刺激過度超前消費,且未充分披露相關信息,有可能導致部分人多頭借貸、過度貸款。
“套路”多多 暗藏陷阱侵害用戶權益
網絡貸款廣告一般通過申請方便、利息低、可分期、安全可靠等“賣點”,吸引用戶點擊申請。但記者發現,一些廣告存在夸大宣傳,輕松借錢的背后是滿滿的“套路”。
記者在某貸款平臺的廣告中看到30天免息的推廣,但查詢詳細條款后發現,所謂30天免息,是指借款12期,按期正常還款,最后一期才能使用“免息券”,提前還款、逾期等均不可使用,且最多免息56元。
25歲的張琳(化名)告訴記者,11月中旬,她通過某貸款平臺借款12100元周轉,一周后,想要提前還款的她發現需要還完12期的全部利息,共計還款14582.92元。“廣告中打著30天免息的旗號,怎么提前還款還要收12個月的利息呢?”
還有部分網絡貸款平臺通過低利息吸引客戶貸款后,再通過收取高額“服務費”的方式提高還款金額。網友“程文君myway”稱:“在某分期上借了10000元,分12期還,每月還款金額1004.33元,但沒想到除了利息,每個月還有129元的服務費,一年下來,還款總金額13599.96元,年利率達到35%!”
部分平臺所謂的“安全可靠”的背后,等待用戶的卻是隱私泄露、暴力催收。記者查詢一些網絡貸款平臺的隱私條款發現,用戶申請貸款時,平臺會讀取用戶的手機使用習慣、設備信息、通訊錄等信息。“程文君myway”稱:“因為工作原因,資金鏈斷了導致貸款逾期,我沒說不還,但平臺爆我通訊錄,現在身邊朋友、客戶都知道了這個事。”
網絡貸款營銷行為應加強規范
南開大學金融學院教授李全認為,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在業務推進的過程中,存在不規范的營銷行為,須加以制約。
事實上,早在2017年12月印發的《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于開展金融廣告治理工作的通知》中,就強調加強金融領域廣告行為管理,建立并完善金融廣告治理長效機制。其中提出重點關注持牌機構利用新媒體渠道發布廣告和進行宣傳行為的合規性。
近日中國銀保監會會同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起草了《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也提出督促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加強經營管理,規范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等,依法收集和使用客戶信息,不得誘導借款人過度負債。
李全建議,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對相關違規事項或有可能在業務發展中觸碰規則的事項,制定自查清單,引導相關廣告運營合規、有序發展。
天津財經大學商學院院長彭正銀說,針對一些夸大宣傳、具有誘導性、風險性的網貸廣告,社交平臺有責任通過制定規則、算法治理等方式進行限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