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2020-12-23 16:50:12
新華網北京12月21日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二〇三五年“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新目標新任務,為新時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系是什么?如何用生態環保推動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總工程師王夏暉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解析。
王夏暉說,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基于主要矛盾的變化,應著重把握好兩方面關系:
一是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也就是“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國內外實踐證明,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的,決不能簡單割裂開來。人類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一些地方不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短期看似經濟發展了,實際犧牲了人民健康的利益,最終在發展質量上是欠了賬。就像一些地方干部所說,原來只算經濟賬,吃了大虧,現在要算生態賬、社會賬、長遠賬,才能走得長遠。
從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二者關系來講,綠色發展本身就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發展了,人們對青山碧水、藍天白云、鳥語花香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更加迫切,誰都不想“屋里現代化、屋外臟亂差”;另一方面,高質量發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而是要求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方式來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完全符合這一本質要求。隨著發展階段的更替,老百姓過去是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良好的生態環境在今天已經成為人們建設高品質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
二是“舊動能”和“新動能”的關系。王夏暉認為,好的生態環境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之一。除了傳統的土地、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生態產品服務也應成為新的一類要素。很多地區可以依托優質、豐富的生態資源,將其轉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培育新的產業形態,這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探索適合本地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所謂的“生態產品”,大體上包括我們日常吃穿用的物質產品、文化旅游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等生態服務功能這么三大類。這些年,為了讓“青山”變“金山”,很多地方探索形成了不少好的模式。
如青藏高原一些地區根據高原生態特點,發展有機青稞生產、有機畜牧業。一些地區利用“好山好水”,通過生產高品質的系列農產品,打造生態金字品牌,增加農副產品附加值; 一些地區則是通過挖掘歷史、民族文化資源和開展鄉村環境整治,推動生態保護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進“生態資產”向“生態資本”的轉變,開展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紅色旅游等; 其他的,還有生態權益出讓、生態補償、土地承包經營、所有權抵押融資等,實現青山變“銀行”、居民變“儲戶”、資源變“資金”。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