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2020-12-31 16:55:12
這是光明日報特別報道組第二次探訪福建寧德。
寧德被稱為習近平扶貧思想策源地之一。2018年春,我們第一次探訪寧德,為的是溯源“滴水穿石”精神。彼時,中國剛剛迎來黨的十九大之后的開局之年,三大攻堅戰打響。2020年12月,我們第二次探訪寧德,為的是聆聽新篇章里的閩東故事。此時,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貧困縣已全部摘帽。
8年的持續奮斗、一個億的脫貧人口,關于脫貧,黨的十八大之后的中國有成千上萬的傳奇:有城鎮從無到有,有新村破土而生;全球最高橋梁從黔滇交界拔地而起、世界最大高速公路網絡貫穿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老人的氈房里有了水,孩子們上學路上有了光,網友發帖感慨,“在中國,你將再也找不到一個不通電的村莊。”無數中國故事等待講述,為什么要不斷回望寧德,寧德回答了什么?
寧德回答了何謂人民情懷。
1988年至1990年,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留下了“滴水穿石”精神,開啟了寧德30年“擺脫貧困”的歷程。論貧困,20世紀80年代末的中國有無數個閩東,脫貧不是硬任務;要成績,閩東有無數種出政績的可能,脫貧反而是最需要久久為功的選擇。但正是這個選擇,關乎每一個“閩東父老”的生存,改變每一個閩東孩子的命運。寫于寧德的《擺脫貧困》一書中引用了西漢劉向的一句話,“愛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筆墨之中意味深沉。黨的十八大后,面對數量超過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地區)的人口的貧困人口,黨中央堅持全黨促扶貧、五級書記抓扶貧,堅持用8年時間啃下最硬的骨頭,務必要實現一個都不能少,持守的是同樣的信念。在中國共產黨人看來,“為人民謀幸福”,是責任也是情感;“以人民為中心”,是使命更是本分。
寧德回答了何謂戰略定力。
閩東發展中的幾個時間點值得注意。20世紀80年代末主政寧德,習近平堅持不搞大項目、不燒三把火;90年代初離開寧德,他叮囑“面對閩東的實際,消除一切超現實的幻想”;直到2010年赴寧德調研,他終于指示:“多上幾個大項目,多抱幾個‘金娃娃’,加快跨越式發展”;2019年給寧德父老回信,他充滿鼓勵:“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正是依靠這種戰略判斷、繼承這種歷史耐力,寧德不但率先脫貧,而且夯實了鄉村振興的堅實地基,培養了長滋久養的文化精神,歷練出堅韌務實的干部隊伍,形成了接地氣、謀長遠的決策習慣。只有時間長久、越是時間長久,才越能感受到“滴水穿石”的歷史邏輯、擺脫貧困的長久回饋。可以寧德視角觀察一下十八大之后黨中央的戰略安排:先有精準脫貧,才有高質量發展;有了“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的扎實地基,才有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底氣,從生存到發展、從兜底到共富,有序銜接。以戰略思維謀事、以戰略定力成事,正是新時代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鮮明特質。
寧德回答了何謂系統觀念。
20世紀80年代末的閩東百業待興,哪個才是先手棋,什么才能牽一發動全身?是擺脫貧困。脫貧對干部隊伍產生了訴求,才能形成“四下基層”的工作作風;脫貧對發展目標形成了倒逼,才能激發“弱鳥先飛”的改革意識。因此,30多年后的寧德,不僅僅是脫貧的寧德,也是創新的寧德、產業的寧德,在社會治理、鄉村振興、產業發展上呈現出了系統性的成果。同一個角度看全國:緊密伴隨黨的十八大后中國脫貧攻堅歷程的,是新發展理念的推出、是“反四風”的貫徹、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整體推進。驅萬途于同歸、貞百慮于一致,因為有這種系統觀念指導下的實踐,全面小康的“全面”才能真正落地,精準脫貧的效應才遠遠超出脫貧。
我們總是回望寧德,因為“滴水穿石三十年”是歷史事實更是歷史眼光,使我們更能讀懂新時代的實踐與思想。“從根本、全局、長遠來考慮問題”,是邏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是情懷,有這樣的邏輯,必有這樣的情懷,反過來也一樣。先夯基壘土、再積厚成勢力、最終實現協同高效,是實踐的規律;具有戰略性、系統性、形成“一塊整鋼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特質,有這樣的實踐必有這樣的理論,反過來也一樣。如何讀深讀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如何理解脫貧治理背后的思想、脫貧攻堅貫穿的精神——寧德,提供了極其具體的例子和獨一無二的視角。
《擺脫貧困》成書三十多年,中國擺脫絕對貧困。把起點和結果放在一起看,就是一節最好的歷史課。讀寧德而知中國,面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我們應該有更深沉的自信和更篤定的信念。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