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21-01-07 10:49:01
原標題:律師炒作\"李娜退出中國籍\":\"精致碰瓷\"是\"精致作惡\"
來源:新華社
在一些人的價值天平上,與“話題制造者”身份帶來的虛妄快感相比,輿論風波給當事人造成的困擾、對公共資源的浪費,都輕到不值一提。他們想方設法去撩撥網友的情緒,將網友善良的愛國情懷轉換為炒熱話題的“燃油”。
來源:1月7日《新華每日電訊》新華觀點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張博令
近日,某實名認證律師在微博發布“李娜退出中國國籍”的消息,還附上了中國駐釜山總領事館簽發的帶章證明,并很快登上熱搜。隨后,李娜團隊、中國駐釜山總領事館、媒體等先后辟謠,李娜本人也被迫出面澄清。
遭遇“被移民”的名人,李娜并非頭一個。此事微妙之處在于,這場風波的始作俑者,是一個以“律師”身份實名認證的博主。如果發帖者真是律師,則意味著他為了“碰瓷”名人博流量,利用職業性的“知法懂法”,精準地規避了法律風險,堪稱“精致碰瓷”的典型。
誠然,原帖并沒明確說退出中國國籍的“李娜”,是公眾熟知的網球名將李娜,但他的“爆料”所造成的輿論效果,應該在博主精準預判中。正是通過這種模棱兩可的文字游戲,博主“收割”了可觀的流量。
有一個被諸多網友詬病的細節是,盡管已經有多方辟謠,發帖者仍沒有刪掉那條有嚴重誤導性的微博。他新發了兩條辟謠信息,而且還專門帶上了熱搜話題詞,對相關話題展開了二次炒作。
或許在一些人的價值天平上,與“話題制造者”身份帶來的虛妄快感相比,輿論風波給當事人造成的困擾、對公共資源的浪費,都輕到不值一提。他們想方設法去撩撥網友的情緒,將網友善良的愛國情懷轉換為炒熱話題的“燃油”。
不僅如此,該“律師”發帖時附上他人護照號、領事證明圖片,如果未征得當事人同意,還涉嫌侵犯隱私。作為法律從業者,做出這種踐踏道德底線、觸碰法律紅線的行為,不也是知法犯法?有網友更爆出,該“律師”似乎還有“前科”,曾就“南醫大女生被害案”發布過一些驚人言論,后被警方通報辟謠。
無論是造謠,還是“碰瓷”名人賺“名聲”,都是擾亂社會秩序,耗費大量公共資源,有關部門理應讓博主付出代價。如果涉嫌違法違規,還應給予懲戒,而不是輕飄飄地說一句“此李娜非彼李娜”就完事。
當然,這件事成為輿論熱點,一些平臺的不作為或為了流量明里暗里的縱容,也是“幫兇”。平臺作為內容展示方,有責任及時核實熱點事件,對于那些來源含糊、危言聳聽的信息應加以限制。特別是權威的總領事館已出面辟謠,平臺更應屏蔽容易誤導網民的發帖,而不是只簡單打個“標簽”,任由其繼續誤導公眾。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