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2021-01-19 08:30:01
原標題:刁大明:從中美關系的歷史中吸取養分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從中美關系的歷史中吸取養分
文/刁大明
發于2021.1.18總第981期《中國新聞周刊》
2021年正值基辛格秘密訪華、開啟中美關系“破冰”進程50周年,拜登政府上臺后能否給中美關系帶來新的積極的轉機,備受關注。
要把握好未來的積極可能性,需要從過去50年乃至1784年以來的中美關系史中吸取養分。特別是基于過去四年兩國關系所遭受的各種破壞,一些中美互動中所獨有的、凝聚著兩國決策者與人民智慧的歷史經驗可謂彌足珍貴,如今更具現實價值。
其一,中美關系是以民間的交流與互動為依托的。1784年8月,美國的“中國皇后號”經歷了六個月的海上歷險駛入珠江、抵達中國,開啟了兩國之間的經貿往來。隨后,隨著美國商人和傳教士的紛至沓來,兩國關系開啟了非官方的民間交往的第一個60年。換言之,在中美交往歷史的前四分之一時間當中,兩國民眾層面的彼此好奇、相互需要乃至一定程度上的好感構成了將中美關系維持在一定水平上的關鍵支撐。即便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對美互動,也是從民間的“乒乓外交”起步的,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中美陷入低谷之后,民間交往乃至友好城市交往在90年代初的快速復蘇也推動了兩國關系回到正常軌道。在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的今天,兩國人文社會層面的互利互鑒的民間交往應該更為廣泛而深入地繼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繼續厚植民意基礎,穩定兩國關系。
其二,中美關系不應是關于意識形態的。誠然,中美兩國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截然不同,而這是基于兩國的不同歷史路徑與現實國情,兩國人民各自作出的選擇。雖然存在差異,但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對美態度并不是完全由意識形態驅動的。1943年,中國共產黨就在革命圣地延安接待了美國陸軍觀察團,以冷靜、務實、開放的戰略考量開啟了與美方的最初接觸。新中國成立后,雖然一度從國家利益與安全出發選擇了“一邊倒”,但上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的正常化過程則完全是超越意識形態、以國家利益為導向的務實轉向。中美建交一定程度上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中國也在戰后各種多邊合作框架以及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通過自身的改革與拼搏實現了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非凡成就。
現如今,更加自信的中國向全世界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其中也包括了各國不同文明之間的互相尊重與相互借鑒。所謂“中國方案”并不是旨在取代其他國家自身選擇的“方案”,而是更為強調相互尊重各自選擇、強調多樣性的“世界方案”。對于中美兩國而言,雙方更應強調互利共贏的務實交往,努力做到所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而非執念于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差異性與對抗性。
其三,中美關系需要雙方保持對話與溝通。兩個各具獨特性的大國之間如果無法保持溝通,其結果是難以想象的。在各領域、多議題上的密切對話與溝通,至少有助于減少兩國誤判與互疑的增加,有效框定關系、及時管控分歧。1955年到1970年前后,正是兩國最為隔絕的一個歷史階段,但中美先后在日內瓦和華沙進行了136輪大使級會談。會談除了解決兩國民眾層面往來問題之外,最大的效用就是在沒有正式外交關系的情形下保持了必要的溝通與接觸,為未來的可能性留有余地。近年來,保持了八年的戰略與經濟對話、2017年開啟的四個高級別對話乃至2018年之后的經貿高級別磋商,都在不同程度上穩定了中美關系,至少取得了止損的效果。沿著這一重要的歷史經驗,恢復并保持針對性強、專業度高、重在解決問題與落實共識的高級別對話,對當今的中美兩國而言可謂迫在眉睫。
修復并夯實民意基礎、推進符合國家利益的務實互動、保持各領域有效的對話與溝通,這些從中美關系史中走來的經驗,在過去四年中卻步履維艱,直接導致了中美關系的倒退。如今,這些經驗如果可以在拜登政府上臺后再次回到兩國互動的正常議程之中,必然有助于改善兩國目前所面對的共同困境,從而作出符合兩國利益、符合國際期待、符合歷史潮流的正確選擇。
(作者系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關系學院副教授)
《中國新聞周刊》2021年第3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編輯:姜雨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