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云南頻道
2021-01-26 12:38:01
原標題:中老鐵路西雙版納隧道貫通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云南頻道
高溫的“火焰山”、“變臉”的圍巖,每掘進一米都異常艱難;綠意盎然的野象谷、碧波蕩漾的瀾滄江,建設者不忘保護風景如畫的美景。
記者從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獲悉,1月26日上午,經過建設者1600多天的艱苦奮戰,中(國)老(撾)昆(明)萬(象)鐵路重難點、全線控制性工程西雙版納隧道安全貫通。至此,中老鐵路玉磨段93座隧道已貫通90 座,玉溪至景洪雙線隧道全部貫通,僅剩景洪至磨憨段3座單線隧道,為今年全線建成通車奠定了基礎。
何思遠 李帥 攝影
西雙版納隧道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全長10.7公里,最大埋深620米,最小埋深20米,穿越瀾滄江斷裂帶及多條斷層,圍巖破碎、地下水豐富,高風險圍巖段占98%,并集高地應力、高地熱于一體,溜塌、突涌、大變形等不良地質災害頻發,安全風險高,施工難度為Ⅰ級高風險隧道。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滇南鐵路建設指揮部組織中交二航局、中鐵三局等單位共同承建,有力保障了隧道順利貫通。
1月26日上午,中(國)老(撾)昆(明)萬(象)鐵路重難點、全線控制性工程西雙版納隧道安全貫通。(何思遠 李帥 攝影)
決戰“火焰山”
記者在隧道施工現場看到,工人們正加緊作業,建設現場一片繁忙景象,洞內擺放了大量降溫冰塊,大功率風機不斷向洞內送風。
中交二航局施工人員冒著高溫在隧道內進行鉆孔作業。(何思遠 李帥 攝影)
“這里的地層具有高地熱特性,隨著隧道不斷開挖,各種機械、混凝土釋放的熱量不斷涌現,高溫、高濕的情況不斷加劇,洞內作業溫度一度高達40攝氏度,受此影響施工人員體能和機械作業效率下降,被大家稱為‘火焰山’”。 中交二航局玉磨鐵路項目部經理周君說。
冒著高溫在隧道內作業的施工人員每隔十幾分鐘就要降溫。(何思遠 李帥 攝影)
為降低洞內溫度,施工單位除了科學設置通風與降溫設備,改善作業環境外,每天還運送20多噸冰塊進洞,定期發放防暑降溫用品,避免人員中暑,提高機械工效。
施工人員用冰塊降溫。(何思遠 李帥 攝影)
拿下“變臉”巖
“施工過程中,圍巖變化極為頻繁,具有軟弱、自穩性差等特點,極易溜坍、變形,平均3天一次小溜坍,7天一次大溜坍,溜坍后至少需要花2天時間來處理,且伴隨著圍巖急劇變形,初期支護頻繁侵限,每向前掘進一米,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承擔隧道出口施工任務的中交二航局隧道工區經理鐘亞告訴記者。
施工人員在洞內作業。(何思遠 李帥 攝影)
為攻克隧道掘進難題,隧道采取“長隧短打”方案,增設迂回平導,增加工作面、施工人員和機械設備等方式,實現多點開花、多頭掘進。特別是針對膨脹土軟弱地質,研發了四臺階加大鎖腳的工法,有效控制了軟弱圍巖的變形,創下高風險Ⅴ級圍巖單月掘進106米的施工記錄。
“隧道進口穿越1200多米膨脹土軟弱大變形地段,突泥突水現象頻發,且最高達到每小時1300立方米。”中鐵三局玉磨鐵路項目部經理張九俊說。施工中我們加強超前地質預報和監控量測,以制度落實標準,以標準保證質量,克服重重困難保障了隧道安全優質快速推進。
4年多來,滇南鐵路建設指揮部組織各施工單位以動態設計為支撐,創新了軟弱圍巖隧道快速施工、輔助坑道風險防控技術、信息化設計與施工快速決策等多項新技術,通過“新技術+新工藝”不斷研發實施,工序管控不斷強化,提高施工效率。
保護美麗風景
隧道從野象谷車站一路穿山越嶺直到景洪市區,進口毗鄰亞洲象自然保護區,出口是碧波蕩漾的瀾滄江,隧道穿越的山體表面果蔬、橡膠樹等琳瑯滿目,風景如畫。
為保護環境,滇南鐵路建設指揮部組織參建各方合理優化人力、機械等資源配置,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控制施工范圍,優化取、棄土場和施工便道等臨時設施,采用道路硬化、植草植樹等防護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修筑與山川同美的綠色生態廊道。
何思遠 李帥 攝影
“鐵路的欠缺、交通的不便一直都是制約游客前往西雙版納州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中老鐵路通車后,這一狀況將得到改善。”在中老鐵路工作了5年多的張九俊感慨地說。
截至目前,中老鐵路國內段全線站前土建工程已基本完工,鋪軌、站房、四電等其它工程正按計劃有序推進。中老鐵路全長1000多公里,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老撾“變陸鎖國為陸聯國”戰略的對接項目,建成通車后,云南省昆明市至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僅需3個多小時,至老撾萬象有望夕發朝至。
作者:葉傳增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