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2021-02-01 08:18:02
原標題:【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守護“工+人”的故事
來源:工人日報
傍晚6點,華燈初上,在河南鄭州市“二七”廣場的上空,悠揚的《東方紅》旋律和肅穆的報時鐘聲準時響起,并聯相擁的“二七”塔被14層的璀璨燈光瞬間點亮,在車水馬龍間靜靜矗立,為這座城市的繁華默默守護。
這是一座造型獨特的地標性建筑,平面呈兩個五邊形并聯的獨特連體雙塔,仿古挑角飛檐,綠色琉璃覆頂,塔頂建有的鐘樓和六面直徑2.7米的大鐘是整座“二七”塔的重心和靈魂。
“‘工’字下邊加個‘人’字,連起來就是‘天’,工人階級前途遠大。全中國四萬萬同胞團結起來,將來要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好的中國。”走近“二七”塔,李大釗當年給鄭州鐵路工人講學時的幽默話語仿佛就在耳邊回蕩。
“沒看過‘二七’塔,不算來過鄭州。”如今,對于鄭州人民來說,“二七”塔承載著他們對鄭州的記憶和深情,也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與靈魂。
期盼·拯救
上世紀初,由于京漢、隴海鐵路交會于此,造就了鄭州在全國“中”的地理坐標和“十字路口”的獨特優勢。但是鐵路彼時被外國資本所控制,加上軍閥為爭奪地盤混戰,工人們在窮困中苦苦掙扎,期盼著反抗與拯救。
1920年的秋天,工人階級奮起反抗的“火苗”開始“播種”。
在鄭州開展工作的第一位共產黨員趙子健便是由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從北京指派而來,并以鐵路工人教員的身份開展工作,積極創辦工人夜校,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
1921年3月的一個晚上,李大釗也來到了鄭州,他頭戴黑禮帽、身穿大夾袍出現在鐵路工人群眾中間,介紹俄國工人解放的情況,傳播革命真理。
自此,革命的火種不斷壯大,鄭州京漢鐵路工人俱樂部、彰德(今安陽)鐵路工會、開封隴海鐵路工會、洛陽隴海鐵路工會、京漢鐵路鄭州分工會等先后成立。
而中國共產黨領導工人運動的機關——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先后派人到鄭州進行聯絡和宣傳,機關刊物《勞動周刊》和《工人周刊》等成為夜校學員爭相閱讀的雜志。
跟隨歲月回溯百年,革命的火種自此點燃。從工人夜校開始,鄭州就已成為“二七”工人運動的策源地之一。
1923年2月1日清晨,各地代表和來賓從鄭州車站出發,向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會場——普樂園挺進。會場內,“京漢鐵路總工會萬歲”“勞動階級勝利萬歲”的口號連綿不絕。自此,京漢鐵路工人有了自己的組織領導機構。
如今,曾經的普樂園已被修建成“二七”紀念堂用作紀念緬懷,而在“二七”紀念館的第三展廳里,按比例復刻的“普樂園”的大門靜靜陳列,石墨色的大門、冰涼的質感散發著無聲的莊嚴,穿越百年對那段英勇光輝歷史進行無言的訴說。
奮起·反抗
波瀾壯歲欣回首,敢在人先又續征。
“這面墻上的浮雕,再現了當時京漢鐵路工會成立和大罷工時的場景……”鄭州機務段是一個有著百年歷史的老段,也是“二七”大罷工拉響第一聲汽笛的地方。
原鄭州機務段副段長于增潤從1998年退休以后,就和退休的老工人們一起,把講好“二七”大罷工歷史作為一項責任,讓青年工人們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為了守護好這座鐵路工人的“精神富礦”,1985年,當時的鄭州鐵路分局在鄭州機務段興建了紀念組雕,組雕高5.5米、寬6米。1997年,又建成一組長36米、高1.8米,分為12個專題的“二七”大罷工紀念浮雕。
“軍閥手中鐵,工人頸上血;頭可斷,肢可裂,奮斗的精神不消滅!勞苦的群眾們!快起來團結!”講起這首當年在京漢鐵路工人群體中廣泛流傳的歌謠,于增潤說,依然能感受到工人們當年的熱血。
1923年2月1日晚,剛剛成立的總工會秘密召開緊急會議,決定2月4日午刻舉行全路總罷工。2月4日9時,象征罷工訊號的三頭汽笛聲在鄭州分工會首先拉響,罷工工人們整齊的集聚在機廠煤臺,鄭州分工會委員長高斌登上煤臺傳達罷工命令,號召全體工人堅持斗爭,決不后退。
3個小時之內,南到江岸,北至長辛店,京漢鐵路全線3萬多工人實行了總同盟大罷工,長達1200多公里的京漢鐵路頓時全線癱瘓,交通斷絕、商運停滯。2月7日,反動軍閥吳佩孚調動兩萬多軍警對罷工工人進行血腥鎮壓,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
“‘二七’大罷工在中國工運史、中國革命史、中國現代革命史上留下最為燦爛的一頁,成為激勵人們繼往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鄭州市委黨史研究室研究三處處長朱建新告訴記者。
延續·傳承
如今,站在“二七”塔頂瞭望,周邊高樓林立,現代商業都市繁華一覽無余。隨著歲月變遷,曾經的水深火熱之地在世紀更迭中換了天地,但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二七精神”,依然璀璨如火,生生不息。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是中國共產黨初露鋒芒時精彩而又悲壯的亮相,先烈用熱血鑄就的‘二七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奮勇前行。”石琳是鄭州“二七”紀念塔的一名講解員,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鄭州人,從小聽著塔鐘聲長大的她,對這里有著不一樣的情愫。
在鄭州,像石琳這樣被“二七精神”所感染的人和故事還有很多。
二七區隴海大院是一個有著百余年歷史的老鐵路職工家屬院,原有752戶居民。高新海是1951年出生于隴海大院的普通居民,他的爺爺曾參與“二七”大罷工。
1976年,高新海因病導致高位截癱。不幸接踵而來,父親、母親病重。家庭的重擔都壓在妹妹高新霞身上。多災多難的家庭在鄰里的愛心接力下支撐過來。
40余年來,大院里幾乎每個人都幫過高新海,走了一撥,又來一茬。40余年真情相守,消解了高新海的苦難和不幸,他說:“咱家不缺愛。”而隴海大院的感人故事,體現了團結、奉獻的“二七精神”。
而作為“二七精神”的發源地,自帶紅色基因的二七區,更增添了一份傳承和弘揚“二七精神”的使命和自覺。2019年以來,鄭州二七區組織專家深入挖掘“二七精神”內涵,提煉出了“堅定信仰、忠誠為民、敢于斗爭、勇于擔當、無私奉獻”這一新時代“二七精神”,并把“二七”紀念塔、“二七”紀念堂與周邊的李大釗講學舊址等共同形成了一個紅色文化圈,成為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
鄭州“二七”紀念館館長張江山認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二七精神”和記憶,隨著時代發展,“二七精神”需要被注入新的時代內容,“工+人”的故事也要代代流傳。
記者 余嘉熙 本報通訊員 董君亞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