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1-02-02 20:03:02
原標題:大山深處夢啟航——廣西山區教育之變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南寧2月2日電 題:大山深處夢啟航——廣西山區教育之變
新華社記者盧羨婷、吳思思、農冠斌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曾是廣西山區群眾行路難的真實寫照。
莽莽大山,貧瘠落后。過去一些村屯不通路,孩子們過“天梯”、爬懸崖求學。一間泥瓦房就是一所學校,一張木架床擠著七八個孩子,一個飯盒里只見黃豆和米飯……
隨著脫貧攻堅戰的縱深推進,一條條盤繞在崇山峻嶺間的山路結束了人們曾經肩挑背馱、翻山越嶺的歷史,隨之而來的是一批批溫暖山鄉學子的“放心工程”“陽光工程”和“民心工程”,山區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走不完的山路 翻不出的山
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七百弄山區,層巒疊嶂、山高路陡。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曾到此考察,認為這里是“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條條溝壑劃出了貧困的界限,座座高山阻礙了發展的腳步,也阻礙了孩子們的上學路。
板升鄉弄頂山上的一截“天梯”,曾是弄勇小學部分學生上學的必經之路。“天梯”一側是峭壁,一側是懸崖。
“以前的梯子用竹子編、用木棍綁,后來孩子們要上學,就用鐵絲加固。”弄勇小學校長劉興毅說,每當寒冬山上結冰,“摔跤是常有的事。”
抬頭可見高聳的群山,低頭便是深不見底的湖水,這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往山頂走,有“天梯”,往山谷走,靠渡船。
在南寧市上林縣西燕鎮刁望教學點,教師石蘭松30多年前砍掉家門口準備蓋房子的幾棵大樹,搭建了一艘小木船,接送孩子們上學。30多年來,小木船換了8艘,山里的孩子走出去一撥又一撥。
交通不便,教育基礎設施自然跟不上,大班額、大通鋪曾是許多山區學校的真實寫照。七百弄鄉弄騰小學始建于1988年,建校之初就有一棟三層教學樓,是當時全鄉唯一蓋樓房的小學,但孩子們也沒少受大班額、大通鋪之苦。
“以前是木頭架床,一鋪睡四五個孩子。孩子們稍微動一下,床就咯吱作響。”弄騰小學校長韋錦格說,以前學校沒有廚房,孩子們自己從家里背來黃豆、大米和柴禾,到附近村民家蒸飯吃。
唐苓予家當年就成了弄騰小學的伙房。“大家用飯盒盛好大米和黃豆,放到我家的蒸鍋里。”唐苓予說。當年也在弄騰小學讀書的她,深知同學們吃頓飽飯不易。2008年,弄騰小學建起廚房,唐苓予主動來到學校幫工,每天為孩子們備上熱飯熱菜。
貧瘠的大山阻礙了鄉村發展,許多家庭因為貧困,孩子過早輟學。“女孩不讀書”甚至“讀書無用”的觀念,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尤甚。
“當年我想上初中,媽媽讓我自己把家里的豬賣了,換了錢就可以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婦聯主席姚麗翠回憶起往事,潸然淚下,“我挑著豬走了七八里山路到鎮上賣,天快黑了還沒賣出去,急得直想哭。”
教育扶貧溫暖山鄉求學路
越窮的地方越要辦教育。
作為我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廣西近年來投入“真金白銀”,優先發展教育,先后實施義務教育“全面改薄”“雙千計劃”“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等,山區教育有了質的飛躍。
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三只羊鄉長期深陷于貧困。相傳瑤族先民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居住,每年只能向土官奉獻3只羊作為居山賦稅,三只羊的地名因此而來。
10多年前,三只羊鄉小學因為“黃豆蒸飯”事件被外界廣泛關注。今年58歲的袁建珠和他的兒子都曾在這里讀書,吃著“黃豆蒸飯”長大,如今袁建珠12歲的孫子袁景福吃上了“營養午餐”。
“幾代人盼望的幸福生活終于在我孫子這代人身上實現了。”袁建珠說。
我國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以來,廣西累計約有1454萬人次享受到“營養午餐”。一代又一代山里娃與“黃豆蒸飯”的故事被封存在記憶里。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苗族鄉岑旁村也結束了“送飯村”的歷史。
曾經,為讓孩子們填飽肚子、讀好書,岑旁村的家長們分成幾組,輪流給在7公里外的富祿鄉中學上學的孩子們送飯。山路崎嶇,腳下的每一步都要小心,因為肩上擔著的是孩子們一天的口糧。“送飯”的傳統從1984年開始,直到孩子們吃上營養餐。
隨著城鄉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的全覆蓋,山區孩子和家長們不再為教科書、學雜費煩惱,寄宿生還能領到一定生活費。廣西持續聚焦城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堅持擴資源、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山區薄弱學校辦學條件進一步提升。
2013年至2020年,廣西投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資金1372.64億元,新建義務教育學校893所,改擴建學校2.53萬所,新增學位241萬個,新增實驗室、功能室13.81萬間等。
曾經缺水少地的弄勇小學,如今新建了教學樓、宿舍樓、食堂、水柜等;一個不足百米長的山洞連通了弄頂山的兩邊,孩子們從此告別了爬“天梯”的歷史……
從弄勇小學走出去的藍美英感慨萬千,如今妹妹上學再也不像她當年那樣艱險了。她的妹妹藍美花正在弄勇小學讀六年級。學校如今設立了多媒體教室、聲樂室等,配備了遠程教學系統。女孩們在聲樂室里排練文藝節目,好奇的男孩們趴滿了窗臺,一切改變讓孩子們感到新鮮又熱鬧。
眼下,弄勇小學正在建設一棟四層高的教學樓,劉興毅說,他們打算再建一個運動場。“走在廣西的千山萬弄間,最漂亮的房子肯定是學校。”
教師是山區教育的明燈,為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下沉至基層,廣西推進教師公開招聘改革,適當放寬艱苦邊遠地區教師招聘條件,在鄉村教師待遇、晉升職務等方面均有所傾斜。2013年以來,僅農村特崗教師就已累計補充5.66萬名。
從“送飯村”走出來的陳武峰,大學畢業后毅然選擇回到家鄉,成為一名鄉村教師。“我們這些曾經被送飯的孩子,內心早已埋下種子,要為山區孩子送去更優質的教育。”陳武峰說。
如今,一批批教師用愛和責任托起廣西鄉村教育的希望,貧困戶學生失學輟學人數實現動態“清零”。
每個孩子都有“星辰大海”
1996年,融水縣白云鄉的紅瑤女童陳英花第一次離開家鄉參加夏令營,她見到了一條從沒見過的河,興奮地問身旁的老師:“這就是大海嗎?”
大海,曾是大山里許多婦女一輩子都到達不了的地方。“狗不耕田,女不讀書”,白云鄉紅瑤女童失學率一度非常高。而今,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資源均衡發展,越來越多孩子走出大山、有了人生出彩的機會。
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陳英花,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前幾年還出資為村里修了條產業路。她經常帶孩子去海邊旅游,看一看從小向往的大海。
與硬件設施改善相比,孩子們精神面貌的變化更讓人感到欣慰。越來越多山區孩子擁有體育、藝術等方面的特長,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憧憬。“送娃讀書才能有出路”的觀念在少數民族地區基本形成共識。
趙蘭娘是賀州市民族學校學生,這個樂觀開朗的土瑤小姑娘是學校的文藝骨干,多次代表學校參加市里的藝術展演活動,在節目中領唱、領舞,還多次獲獎。很難想象,這個愛笑的小女孩曾有兩次輟學經歷。“家里很困難,爸爸去世了,媽媽、哥哥打工很辛苦,我想為家里做點事。”
老師多次上門家訪,勸回了趙蘭娘。“老師說,像我這樣優秀的孩子回去上學,將來還有很多舞臺等著我。”趙蘭娘說。
美好的未來點亮了孩子們眼中的星辰。在三江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三江南站社區,配套項目江川小學開設了豐富多彩的興趣班,足球、畫畫、跳舞等課程正給山里娃的人生帶來改變。
“我們申請到一個專門針對貧困山區女足的公益計劃,孩子們有機會接觸國家女足隊員,還有機會出去外面參加比賽。”江川小學副校長李曉雪說。
隨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設不斷推進,廣西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差距逐步縮小,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仍然在路上。
“希望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鄉村教育,為山區孩子插上夢想騰飛的翅膀。”大化縣教育局局長覃建業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