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2021-02-04 16:42:02
在四川石棉縣安順場鎮,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利用聲光電技術再現當年紅軍強渡大渡河時的場景。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鐘華林攝
在四川石棉縣安順場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前的廣場上,兩位游客在與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合影。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鐘華林攝
強渡大渡河,百姓舍命助
從四川成都向西駛過雅安,汽車便一頭扎入連綿不斷的崇山峻嶺中,天氣也開始陰晴不定,變幻莫測,座座雪山在霧氣中時隱時現。
1935年1月,也是這樣的冬天,黨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從貴州遵義進入川南。1936年8月,紅二、紅四方面軍走出雪山草地離開四川。紅軍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內轉戰一年零八個月,四川全省69個縣市留下了紅軍將士的英勇足跡。“紅軍長征在四川的歷史是整個紅軍長征史中濃墨重彩的篇章。”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二級巡視員周銳京說。
冬日的大渡河,水清冽,流湍急。清晨的四川雅安市石棉縣安順場渡口,在流水聲中顯得愈發靜謐。記者站在岸邊一組紅軍強渡大渡河群雕前,仿佛置身于當年激烈的戰場,聽見紅軍刺破天際的軍號聲、響徹河谷的槍炮聲。
四渡赤水進入川南的紅軍,經過巧渡金沙江、圍攻會理城、彝海結盟及佯攻大樹堡,于1935年5月24日晚冒著綿綿細雨急行軍抵達大渡河南岸的安順場。
5月的大渡河已進入汛期,河面寬達300多米,河水拍打著密布巨大巖石的河床,發出轟隆隆的怒吼聲。25日清晨,在劉伯承、聶榮臻親自指揮下,紅一團一營營長孫繼先率領 17名勇士乘坐一只小舟劈波斬浪,冒著槍林彈雨沖向敵陣,成功強渡大渡河,為紅軍打開一條通向勝利的道路。
在這場關乎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戰斗中,紅軍是如何橫渡天塹沖出重圍的呢?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的研究表明,老百姓為紅軍強渡大渡河提供了重要幫助。
渡河的第一條小船是紅軍從敵人手中奪得的,第二條小船是百姓從下游找到并拉到渡口處的。之后老百姓又找到了更多的船并幫助紅軍修好被破壞的船。
紅軍原計劃24日連夜渡河,當地老百姓獻計給劉伯承:須得天亮后才能看清水流、旋渦、礁石,否則難以到達對岸;得把船拉到上游一公里的地方,然后借著水流方向,斜劃到對岸;還必須由當地熟知水性的船夫擺渡,紅軍沒有在當地渡河的經驗,很危險。此外,許多百姓還加入到送紅軍過渡的船工隊伍中,最多時船工達77人,其中有9名船工不幸犧牲。
紅軍何以贏得眾多百姓舍命相助呢?
48歲的當地人張杰在安順場經營客棧,他曾聽老人們講紅軍的故事:“國民黨軍隊和土匪到老百姓家里搶糧,而共產黨的紅軍一到就開倉放糧;國民黨為堅壁清野,不讓紅軍有渡河的木板,拆毀燒掉了許多老百姓的房子,而紅軍到安順場時正在下雨,他們寧可睡在屋檐下也不破門進入沒人的百姓家里……許多一開始害怕紅軍而躲進山里的百姓又返回家中。”
“紅軍長征之所以能最終取得勝利,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是因為紅軍是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指導的人民軍隊,她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宗旨。”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胡學舉說。
飛奪瀘定橋,將士奮勇沖
根據形勢變化,5月26日,中革軍委決定紅一方面軍兵分兩路從大渡河東西兩岸向北奔襲,奪取瀘定橋,以解決主力紅軍渡過大渡河的難題。
瀘定橋橫跨洶涌奔騰的大渡河,是四川西部地區的咽喉要道,也是紅一方面軍北上的必經之路。瀘定橋由13根鐵索連接東西兩岸而成,9根是底索,上面鋪上木板,左右各有兩根鐵索作扶手。
從石棉縣安順場到瀘定縣瀘定橋,如今驅車行駛十分便利,而彼時卻只能走羊腸小道翻山越嶺,共約320里路。紅軍本來計劃用3天時間完成奪橋任務。然而紅四團第一天剛走完80里路,第二天即5月28日一早,就突然接到要求他們提前一天完成任務的命令。于是,5月29日清晨,紅四團飛奔瀘定橋西橋頭,創下了一天一夜急行軍240里的紀錄!
硝煙散去的瀘定橋,如今既是瀘定縣城百姓往來大渡河東西兩岸的通道,也是紅色旅游的重要景點。雖已鋪上木板,但人走在橋上時,橋身左右大幅搖擺,難以站立,橋下激流轟鳴,令人驚懼。
橋中間,一對來旅游的年輕人相互攙扶著緩慢移動。“小學課本里有一篇課文‘飛奪瀘定橋’,我印象非常深刻。插圖中的瀘定橋只剩鐵索,底下就是湍流,另一頭是槍林彈雨,紅軍勇士還要穿過熊熊大火才能成功奪橋。今天來到橋邊,覺得現場比課文中寫得還要兇險!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年輕人要加倍珍惜。”其中一人對記者說。
面對艱險,英勇的紅軍從不退縮。戰士們人人舍命爭先,最終22人組成奪橋突擊隊。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扶索持槍,穿過彈雨火海。當天下午4時,突擊隊成功奪橋,紅軍主力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大渡河,敵人殲滅紅軍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圖徹底破滅。
重走長征路,舊貌換新顏
飛奪瀘定橋后,黨中央繼續北上。中央紅軍翻越夾金山,于6月中旬到達懋功(小金縣),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隨后,黨中央制定了北上川陜甘的戰略方針,先后翻越夢筆山、鷓鴣山等多座雪山,并三過草地。
“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共10余萬人在阿壩境內轉戰一年零四個月,大都是條件十分艱苦的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由于紅軍很好地執行了黨的民族政策,當地藏羌回漢等各族人民對共產黨領導的紅軍都十分擁護。”阿壩州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馮佩林介紹說,據不完全統計,當地支援紅軍糧食超2000萬斤,各類牲畜20多萬頭,還有5000名各族群眾參加了紅軍。
在阿壩州松潘縣的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內,有一塊陳舊的“木板借條”,上面清楚地記錄著紅軍長征時向當地藏族牧民借200斤青稞的情況。講解員秦成勇動情地說,紀律嚴明是長征勝利的一大法寶。
長征勝利80多年來,共產黨始終“銘記來路”。如今再走長征路,沿途早已舊貌換新顏。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這些地區均實現了歷史性跨越。2020年初,甘孜、阿壩兩個涉藏地區的貧困縣(市)、貧困村全部脫貧;2020年11月,涼山彝族自治州17個縣(市)中的最后7個縣退出貧困縣。至此,那片“彝海結盟”傳佳話的彝族地區全部退出貧困縣,四川88個貧困縣全部“清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