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21-03-18 12:18:03
原標題:讓患者得實惠 少花錢少跑腿(會后探落實·辦好民生實事)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各地優化醫療服務,提供更多便利
讓患者得實惠 少花錢少跑腿(會后探落實·辦好民生實事)
本報記者 田先進 范昊天 洪秋婷
核心閱讀
為保障人民健康,各地優化醫療服務:以村醫為主體,推進家庭醫生制度,為村民看病提供更多便利;各級醫療機構緊密合作,實施分級診療,讓群眾在家門口看上名醫;建立慢病管理和服務網絡,滿足患者健康需求。
村民有了家庭醫生
就近享受便捷服務
“梅大爺,最近身體恢復如何?有啥需要,隨時跟我說啊!”一大早,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新發鎮大圻村村民梅澤華,就接到了村醫秦烈昌的電話。“放心吧,一切正常,等天氣暖和了,我還打算去常州看孫子呢!”梅澤華笑著說道。
梅澤華今年70歲,是土生土長的大圻村人。得益于年輕時的入伍經歷,他身體還算硬朗,但去年的一次意外,讓全家人嚇出了一身冷汗。“有天晚上睡覺,突然開始咳嗽,停不下來,而且痰中帶血。”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梅澤華印象深刻。到縣里醫院一檢查,結果發現肺部有1.7厘米大的結節。他立馬與兒子聯系,趕往江蘇常州,最終通過手術切除了結節。
術后不到一星期,梅澤華便回到老家靜養,臨走前醫生叮囑要定期復查、體檢。“去一趟常州要好幾個小時。我剛做完手術,身子也比較虛,行動起來非常不便。每次換藥、體檢都去外地,不太現實。”梅澤華有些擔憂。
作為梅澤華的家庭簽約醫生,村醫秦烈昌得知情況后主動與他聯系,“梅大爺,以后您需要換藥、體檢就給我打電話,我開車接您到村衛生室,弄好后再送您回家。”梅澤華告訴記者,原本自己步行過去得花30分鐘,現在搭車只要幾分鐘。除了換藥、拆線,秦醫生還會不時打電話詢問他的身體情況,提醒術后注意事項。
2017年,郎溪縣正式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政策,以村醫為服務主體,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醫療保障。秦烈昌說:“如今,村民有了自己的專屬家庭醫生,不僅可以享受上門服務,費用也降低了不少。雖然我更忙了,但村民方便了,再累也值得!”
除此之外,近年來,郎溪縣還建成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庫,搭建起互聯互通的縣、鄉、村三級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定期開展村醫醫技培訓。實施“智慧醫療”工程,改善鄉村兩級醫療機構網絡環境,建設部署網絡專線,對村衛生室硬件等進行更換,不斷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為村民看病提供更多便利。
醫聯體合作更緊密
患者家門口看名醫
在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艷湖社區醫院二樓7號病床上,53歲的社區居民張正清頭上纏著紗布和繃帶,正在打點滴。
3月5日,張正清在家附近摔了一跤,昏迷不醒,被路過的好心人送到了艷湖社區醫院。經過初步檢查,院長張達判斷,患者是意外摔倒導致的腦外傷和肺部挫傷,需要立即手術,但艷湖社區醫院尚不具備手術條件。張達一邊安撫家屬,一邊立即聯系十堰市太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力,很快為張正清辦理了床對床轉院手續。
看過患者片子,張力安排科室的臨床專家為張正清做了手術。術后危險期過后,經過復查,張正清恢復情況良好,又轉回艷湖社區醫院進行康復治療。
“在這邊,每天都有醫護人員給我打針輸液,一日三餐也由護工送到床邊。而且離家近,家人過來探視也方便,還節省了一大筆費用。”張正清告訴記者。他轉回來的第二天,張力來到艷湖社區醫院進行隨訪,專門來到張正清的床前查看他的恢復情況,并對后續用藥和康復治療給予管床醫生精準指導。“多虧太和醫院的專家及時給我做了手術,現在恢復得挺好。醫生說等拆了線再觀察幾天,就可以出院了。”張正清高興地說。
像張正清這樣的情況,在十堰不是個案。去年8月,十堰市衛生健康委印發意見,組織全市城區2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陸續簽約加盟了市太和醫院、市人民醫院等四大醫院集團。這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加掛“某三甲醫院社區醫院”的牌子,與牽頭醫院簽訂了緊密型醫聯體合作協議或整體托管協議。借著好政策,包括艷湖社區醫院在內的9家社區醫院與太和醫院簽訂合作協議,實行人才共建、信息互通、利益共享、責任共擔一體化管理機制。張達介紹,這不僅緩解了大醫院的接診壓力,也為患者減輕了經濟負擔。
“通過緊密型醫聯體建設,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讓患者能在家門口看名醫,少跑腿、少花錢。”太和醫院黨委書記、院長羅杰介紹,醫院會派專家和醫療骨干到社區醫院坐診、查房,同時對他們的醫護人員開展業務指導和培訓;通過醫聯體建設,幫助社區醫院實現“小病能治、大病能識、重病能轉、慢病會管”的目標。
慢病治療專人負責
持續提供健康管理
“這年頭最怕啥?怕生病,尤其怕得慢性病!”家住廣州市荔灣區的陳阿姨的愛人患有高血壓,長期看病治療,照顧人手不夠,曾經家里還專門請了保姆。“現在負擔小多了,在家門口就能解決看病需求,方便多了!”陳阿姨告訴記者。
原來,為了打通綜合醫院和基層社區之間的阻隔,廣州市荔灣區成立了慢病管理中心,主要由廣州市荔灣中心醫院負責管理,匯集區域內其他醫院和社區衛生醫療機構的資源,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建立起慢病管理和服務網絡,幫助慢病患者就近看病。
“慢病管理中心負責牽頭制訂適宜全區推行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痛風及高尿酸血癥等慢病的分級規范診療管理流程與臨床路徑,打造區域慢病管理的通行標準。”荔灣區慢病管理中心負責人介紹。在社區,通過建設一批一站式“慢病工作室”,執行統一的標準,為廣大慢病患者提供持續、全程的健康管理與醫療服務。未來,荔灣區將建設至少10家“慢病工作室”。
廣東省衛健委負責人介紹,廣東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進一步“擴面提標”,印發實施慢性病防治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已建成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251個、省級19個,慢性病綜合監測、傷害干預等工作扎實推進,腫瘤登記、癌癥早診早治、心腦血管病高危篩查干預和兒童口腔疾病綜合干預等項目深入實施。
一大早,在廣州市南沙區靈山醫院的診室內,耳鼻咽喉專科醫生林華秀開始接診,用電腦點擊登錄醫院信息化平臺,患者的健康檔案一目了然。“病人是不是有慢性病、對什么藥物過敏,醫生結合系統上的電子病歷就能了解,避免了診斷疏漏。”林華秀說,這顯著降低了醫患溝通成本。
一份電子病歷就能全區通用就醫,廣州市南沙區通過建立區域衛生信息化項目,進一步完成區內公立醫療機構健康醫療數據的收集,通過為社區居民建立公共衛生健康檔案,形成全民健康信息庫。
“打通患者的跨院診療數據,檢查檢驗結果的互認,減少重復檢查,降低就醫成本,是醫療數據聯通為患者帶來的一大好處。”平臺承建方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信息化平臺,市民還可以“一碼通用”網上預約掛號、接收排隊提醒,就醫體驗大幅提升。
據了解,該平臺建設歷時兩年多,目前,已覆蓋南沙區11家區屬醫院、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119個村衛生站,建立收集健康檔案覆蓋全區80余萬人口。廣東省衛生健康委主任段宇飛介紹,“十四五”時期,廣東將持續推進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廣東衛健惠民生工作將為老百姓送上大禮包。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18日 13 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