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1-04-13 17:06:04
新華社成都4月12日電 題:陪伴·大愛·信念——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精神力量
新華社記者謝佼、蕭永航
風吹過巍巍岷山,古茶樹葉露新芽。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早起的人們邀約著上山采茶,山林間孕育著勃勃生機。
這里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
山崩地裂的災難猶在記憶中,眼前,那些曾經滿目瘡痍的極重災區,早已變成漂亮的小樓、干凈的人家、繁盛的物流。
從汶川到綿竹,從北川到青川……那些個體不屈的命運之變,群體接續的前行之跡,整體興起的產業之勢,都向我們展示著中國力量鑄就的重建奇跡。
有一種大愛被傳遞
綿竹市漢旺鎮,時鐘被大地震永遠定格在14時28分。
舞蹈教師廖智知道,自己不能被定格,所有人都不應被不幸定格。
被埋廢墟近30個小時,解放軍救出了頑強求生的廖智。她失去了雙腿、10個月大的寶寶和家庭。然而,她以常人難以忍受的苦,咬牙堅持活出了別樣的色彩。
廖智(左)和丈夫啟凡擺造型拍照(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康復僅兩個月后,她表演的無腿舞蹈《鼓舞》登上舞臺,她一次次在大鼓上飛翔,一次次奏響挑戰命運的鼓聲。
這段生命不屈之舞,震撼了所有人!
“我這條命是解放軍和政府救回來的,我很感恩!”廖智說。
2013年蘆山地震,她來到災區當志愿者,去看望和陪伴住院的蘆山地震受傷人員。看到一名11歲男孩因為左腿截肢,手術后一直不說話。廖智輕輕地安慰著他:“你看,阿姨也是裝了假肢,走路一點都沒問題。我一條腿比你的還要短一點,還有一條腿可能跟你差不多。你將來一定能站起來,像阿姨這樣行走。”
孩子的眼睛重新燃起了光芒。
如今,廖智和丈夫啟凡共同創辦了“晨星之家”,為截肢者提供一對一假肢康復服務,至今已累計幫助60多名身障人士重新站起來。
從創傷中愈合的汶川災區人,自發傳遞著生命的律動:
——昔日北川中學截肢孩子代國宏,后來成為游泳運動員,奪得國家和省市比賽9枚金牌,人稱“無腿蛙王”。
——2020年春節武漢封城,“90后”綿竹女孩王利留了下來,駕著私家車送發燒者去醫院,連續堅持一個多月!“我不怕,汶川地震時很多人來幫我們,我也要幫大家!”
——“我們最無助時,全國送來了物資,現在武漢需要我們,我要把菜全送給他們!”四川省什邡市農民吳強、潘大樹等多位農民,將自家40萬斤蔬菜全部捐送武漢。
有一種陪伴,最長情
“茶祥子”就在映秀鎮的最里頭。慢慢走近,一股茶香悠悠而來。
主人蔣維明是西路邊茶(藏茶)傳統手工制作技藝傳承人。為重振汶川映秀的制茶技藝,2012年汶川縣政府從蒙頂山將他請到了映秀。
蔣維明在丈量茶樹(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來之前,腦海里還停留著映秀地震時的畫面,沒想到這里是如此干凈秀美!”蔣維明說。
幾乎全毀的映秀鎮在原址上進行了重建,集鎮所有房屋均對斷裂帶進行了有效避讓;住房按8級抗震設防,并廣泛使用了先進的抗震減災技術和建筑材料;考慮到百姓生計,新居設計成一樓商鋪、二樓三樓住宿的結構。
蔣維明來時,已是震后第四個年頭。
細心的蔣維明發現,住進新房的映秀人內心深處仍潛藏著傷痛。他注意到,每天都有黨員干部走家串戶,有困難時紓解困難,更多的則是陪伴:
——地震中摔傷尾椎、時任映秀鎮黨委副書記的徐才英,白天操心著鎮里旅游和居民就業,晚上常到居民家里坐坐,擺擺“龍門陣”(聊天);
——一支在地震中打著黨旗前來的天津“黨員抗震救災突擊隊”,來了就再沒離開,在重災的漁子溪村成立了臨時黨支部。負責人鄒凌把黨組織關系轉到了映秀鎮,當選為漁子溪村黨支部書記;
蔣維明和妻子搬來映秀長住,成為鎮上的新居民。他對制茶要求極為嚴格、產品聲譽很好,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盤活了映秀鎮和周邊1100畝古茶園,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
千千萬萬的人幫助著汶川災區。按照黨中央“一省援建一縣”的部署,廣東援建大軍帶著干糧開進汶川,克服余震、供水、能源、建材、運輸、天氣等困難,“5+2”“白+黑”,僅用不到500天,援建汶川縣“十大民生工程”的333項建成并交付使用。送別時汶川好幾千名老鄉連夜趕來,眼含熱淚深深鞠躬。
三年重建任務兩年提前完成,這種一度被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硬是在黨率領全國人民合力托舉下完成了。
四川省統計局發布“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重災區經濟發展報告顯示,2009年至2017年,包括汶川、北川、綿竹、什邡在內的10個極重災區年均增長13.1%,比全省高2.1個百分點。
有一種無懼,跟黨走
“一臂獨擎,天大困難能戰勝;二人連心,地動山搖何所懼!”橫批:“自強不息”!
這副對聯,在汶川地震極重災區之一的四川省青川縣家喻戶曉。震后,它就書寫在青川縣喬莊鎮棗樹村57歲農民石光武的家門上。
石光武站在他家的小賣部前(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唐續宗 攝)
石光武小時候因事故致右手殘疾,妻子張正芳是聾啞人,他們一起努力,在村里開了一間小賣部。汶川大地震來襲時,石光武的住房和小賣部全部倒塌。在救援隊伍的幫助下,兩天后他就在路旁搭起兩間過渡房,臨時小賣部又開張了。
“地震后,棗樹村和整個青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災區人民忘不了黨和全國人民的恩情。”石光武動情地說,2008年國慶節前他家搬進新房,成為當地最先搬入永久性住房的農戶。
隨后,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他還買了車,由兒子駕駛跑客運。“寧波援建者對我們村的重建勞苦功高。”石光武說,為棗樹村重建,援建指揮部既出資金,又做技術指導,還與村民們一起出力。2009年6月,全村207戶受災農戶全部住進了新房。
汶川特大地震災后重建結束后,當地政府迅速將重心轉移到脫貧攻堅上來,2011年啟動第一輪特困村建設,充分借鑒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集中力量辦大事”等經驗,投入巨資解決全縣基礎設施難題,2019年實現脫貧摘帽,截至2020年,全縣累計減貧9809戶30338人,全面小康取得決定性進展。
“變化相當大!現在我的小賣部一年純收入2萬多元,家里還種了玉米、油菜、茶葉。”石光武說,“堅決跟黨走,加油干,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