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1-04-20 09:27:04
原標題:南京非遺專業學院完善課程體系,拓寬成才渠道在這里,年輕人愛上古籍修復(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
來源:人民日報
圖為學生在上古籍修復課。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課程有古籍修復、書畫裝裱,課堂像手工作坊,還有機會修復來自全國各地的文物……江蘇南京非遺專業學院創新課程設置和教學形式,學生們在實踐中學習技能,成長為非遺傳承的重要力量。
淡淡的糨糊味、清脆的錘擊聲、細微的翻紙聲……走進教室,如同來到一個手工作坊,時間也仿佛放緩了腳步。
這是江蘇省南京市莫愁中等專業學校的紙質文物修復課課堂,20多名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四年級的學生正在上課。為何課程設置和教學形式如此特別?這要從學校的另一個名字說起: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學院。
傳授技藝,古籍修復走進課堂
“我國現存古籍眾多,大量需要修復,然而古籍修復從業者大多年事已高。”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修復專家、紙質文物修復課的首席教師邱曉剛說,古籍修復人才培養刻不容緩。
莫愁中專校長朱國美介紹,學校2001年在全國首次開設古籍修復專業。起初,校方一度擔心專業冷門。沒想到,中專班第一年開班招生22人,此后多年都是考生報考的熱門專業。3年后,學校將其升級為五年一貫制高職班,以便更加全面地融合理論和實操課程。
現在,南京大學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南京博物院、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許多學者、修復專家,都陸續走進課堂,為該專業學生授課。古籍修復專業學生王學靈說,自己剛入學時對非遺還很不了解,經過3年多的學習,已經愛上了這個專業。
邱曉剛的助手許繼香是莫愁中專第一屆古籍修復專業的畢業生,也是紙質文物修復課的主講老師。“我會先為學生介紹理論,什么叫古籍、破損情況有哪些等。觸摸到紙張之前,學生要先觀察修復圖片,學會制作起子、鑷子、漿碗等工具,并掌握傳統抄紙的技能。”許繼香說。邱曉剛在講課時,則側重傳授應對脆化、酸化、蟲蛀鼠咬等各種損壞的“獨門秘籍”。
10多年來,古籍修復專業逐步擴展為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下設古籍修復與裝幀、書畫裝裱與修復、陶瓷修復與制作3個專業方向,同時開設非遺課程,邀請非遺傳承人、工藝大師將絨花、金箔、云錦等制作技藝搬進課堂。
2017年,南京市以莫愁中專為依托,掛牌成立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學院。莫愁中專副校長王燕介紹,學院開設的文物修復類、藝術設計類、市場營銷類課程,分別對應保護傳承、開發利用、普及推廣,構成了職業學校非遺教育的三大板塊。
搭建平臺,教學實踐面向市場
許繼香的另一個身份,是學校古籍修復中心的技術負責人。這個中心如同一個平臺,一頭連接課堂與教學,一頭面向市場。
走進中心,如同走進一個大型手工作坊間。來自貴州博物館委托的館藏文物——一批誕生于上世紀20年代的烈士書籍和家書,由于保存條件所限出現破損殘缺。清洗、測試、補齊、剪裁,它們經過一道道程序得以被修復。
該中心除了18名專職修復師外,根據工作量和復雜程度,還會請來行業專家指導,并吸納年輕教師、高年級學生參與,耗費時間最長的一件文物修復歷時一年多。2005年該中心建成以來,已承接修復全國各地文物超過1萬件,包括國家一級文物。
“非遺保護是活性保護,要留得住更要用得上,要坐得住冷板凳也要在應用中檢驗效果。”許繼香說,這些實踐經驗第一時間都應用到了教學中。
藝術設計專業非遺文創產品設計三維軟件課上,四年級學生楊玉宸正在設計一款耳麥。在她看來,非遺可以很時尚,帆布包、太陽傘等物品都可以當做創新的對象。
該專業的授課老師王甜甜說:“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我們進行項目化教學,以企業項目促學、以賽促學,讓教學面向市場。”
這個學期以來,為參加四川省美術家協會主辦的設計大賽做準備,是穿插于班級教學大綱的重點項目。王甜甜說,同學們思考作品類型,對熱銷產品進行市場調研,針對用戶研究開發設計,手繪草圖,最后用3D打印機將作品打樣出來,提交大賽參評。
在王甜甜看來,非遺要有持久的生命力,首先要讓年輕人愿意學、喜歡學。因此,不論是產品本身還是教學方法,都要不斷創新。
前景廣闊,可選擇就業或繼續深造
不久前,位于教學樓一層的“匠園”體驗中心迎來了一批參觀者。教師武赟昊介紹了非遺學院的辦學特色和學生的畢業設計,幾名學生進行了專業展示。雕版印刷、陶瓷修復、絨花制作的過程,以及師生們創作的文創產品,令參觀者嘖嘖稱贊。
這樣的參觀體驗和非遺進社區、進學校等活動,學院2020年9月以來已接待上百人次。
一屆又一屆學生,就是在類似的展示、展演、比賽中,得到學校推薦或被相關單位選中,從而入行工作。“不少同學還未畢業就有去處,就業率近100%。”武赟昊介紹,“同學中就業和深造的比例對半開。深造方式包括全日制的專轉本、成人教育的專升本,以及自學考試的專接本等。”王燕說,其中“5+2專轉本”在藝術設計、市場營銷等專業已打通了上升渠道,職校畢業生可升入高等院校的對口專業繼續攻讀。
從事非遺相關的工作,是否需要再深造?不少師生都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即便是古籍修復這樣的技術性工作,也需要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和文學積淀,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從事的工作。如今,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的“5+2專轉本”,已有5所對口的省內高校;同時,莫愁中專有申報“3+4”中職與應用本科銜接教育的資質,古籍與書畫修復等專業的對接工作已排上日程,學生深造的機會越來越多。
2012屆學生王康畢業后進入金陵刻經處工作,已成為市級非遺傳承人;2013屆學生李瑤瑤如今在南京博物院從事紙質文獻修復工作……“職業學校培養的非遺專業人才,起步年齡較小、培養時間較長,和高校、企業、院所培養的專業人才互為補充。”朱國美介紹,近20年以來,該校已培養了700余名非遺專業人才,其中超過半數仍活躍在這一行業,足跡遍布全國各地,成為非遺傳承與保護的重要力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