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2021-04-28 07:03:04
原標題:從1斤幾千元到數十萬元天價 誰在炒作“瘋狂的茶市”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奢華包裝,制造噱頭,將茶葉價格從1斤幾千元推高到數十萬元的天價——
“瘋狂的茶市”,誰在背后炒作?
近日,“一餅茶葉可以買一輛寶馬”的話題登上熱搜,由此引發媒體對炒茶的關注……人們發現,炒茶的人最終拿走了最大的利益,不少人被割了韭菜。對此,專家指出,以價格做杠桿來宣傳茶葉不是好事,如此高價的炒作,非但不能給當地帶來收益,反而會對品牌造成傷害。
對于茶市和愛喝茶的人來說,春茶上市是件大事兒。今年,茶葉再次上演瘋狂爆炒的戲碼。
日前,“一餅茶葉可以買一輛寶馬”的話題登上熱搜,引發了消費者和市場的關注。有業內人士指出,天價茶葉通常是“買的人不喝,喝的人不買”。
據了解,炒茶現象由來已久,各種茶葉幾乎都被炒作過,尤其是普洱茶。在“炒茶人”運作下,它逐漸變成了“期貨”“股票”類的產品。
天價茶是如何炒出來的?《工人日報》記者采訪了炒茶人士、茶葉經銷商、業內人士和專家等。
“天價茶”屢見不鮮
炒茶現象并非最近才有。20世紀90年代,1斤鐵觀音茶王拍出了3萬元的價格;金駿眉最高時被炒到7萬多元1斤。近年來,普洱茶成為“投資茶”“金融茶”中的代表,日前登上熱搜的普洱茶一餅價格在28萬元至32萬元之間。
炒茶人士趙明新表示:“這在炒茶市場只是中等價位。目前,一餅‘班章六星孔雀青餅’價值84萬元左右。”
北京朝陽區一茶葉店店主洪先生介紹,將茶葉進行奢華包裝,給產品取個“花名”,編寫漂亮的營銷文案,制造“稀缺”“大師作”“非賣品”等噱頭進行炒作,就可以推高產品價格,價格從1斤幾千元到數十萬元不等。
“更多的買家是用來送禮的,每逢茶季,老客戶提前1個月就打電話把貨預訂好了。只要能開發票,他們一般不會深究茶品質量,包裝大氣上檔次就可以了。”洪先生說。
據業內人士透露,以“牛欄坑肉桂”等稀有茶葉產品為例,其產區面積小、產量低、出品少,但市面上種種高價巖茶并不少見,稍微有點檔次的茶店都有賣。“現在,有很多人在做仿制‘牛欄坑肉桂’茶的生意。他們通過收購普通肉桂茶或其他品種茶葉,經過焙火加工,貼上‘牛欄坑肉桂’標簽,再以高價出售。”
“天價茶”的品質真的“賽黃金”嗎?有業內專家認為,同一產區的茶葉,差距不可能太大。即使是古茶樹,雖然其生長環境、養分汲取方面的確比茶園里的好,但口感和品質差距絕不會像價格這么懸殊得離譜。以價格做杠桿來宣傳茶葉不一定是好事,如此高價的炒作,非但不能給當地帶來收益,反而會對品牌造成傷害。
瘋狂的“炒茶圈”
家住北京大興區的趙明新炒茶已經兩年多了。據他介紹,代碼、K線、指數、建倉、做空、期貨形成炒茶“一條龍”。在炒茶的圈子里,炒茶越來越像炒股。
有業內人士透露,炒茶的模式是大玩家控制上游產業鏈,壟斷產業生產,炒作抬高價格,囤積陳年老茶,以此帶動新茶價格上漲。他們通過拍賣,自賣自買對敲拉高,炒到后期,成品茶已經供不應求,就開始出現“期茶”。
“坐莊的大玩家自然是獲利的最大者。他們通過精心籌劃,有組織地出貨,把經銷商嚴格分級,控制其發貨,然后炒家放量甩貨,套取最大利潤。到最后,人們發現,最大的利益被炒茶的人拿走了,不少人被割了韭菜。”該業內人士說。
北京馬連道一家大益茶店店主黃先生介紹,對尚未上市的大益茶產品,炒茶圈子里衍生出了“期貨交易”。投資方按照一個預估價格來進行交易,看好這款茶走勢的人“做多”,不看好的人“做空”。
“一些線下店也會參與到炒茶客的投資中,有人買到茶后可以存放在店里,漲價后再賣出去,店里還能幫忙發貨。”黃先生說。
消費者切莫陷入“炒茶”黑洞
黃先生表示,期貨交易風險很大。“私下期貨交易,雙方都沒見過面,也沒有簽訂合同。很多10天、15天期的,等到最后一天對單時沒有貨,就跑路了。”
有炒茶現象就有崩盤情況。黃先生回憶,2007年上半年,由于天氣干旱,云南普洱茶減產一半,于是大量的茶商前來搶購,價格也被不斷哄抬。最高的時候,1斤普洱茶拍出了40萬元。
“在市場加速提升的時候,就是大炒家逃頂的時候,緊接著很多中炒家也跟著逃。因為一旦沒有大炒家左手倒右手的抬價,價格很快會自然回落。加之普洱的價格很高,消費基礎動搖,價格回落。”黃先生說,在短短半年后,普洱茶市場就崩盤了,價格一瀉千里,跌至白菜價。大量的茶葉加工廠倒閉破產,茶農們也損失慘重。隨后的2013年,普洱茶以相同的“套路”經歷暴漲暴跌,慘痛經歷歷歷在目。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江用文表示,天價普洱茶的買家一是具備極高消費能力的人,二是投機炒作者,三是送禮人。“買的人不喝,喝的人不買”,這類消費容易滋生不正之風。
黑龍江朗信銀龍律師事務所律師田憲策稱,看似暴利的炒茶背后,是由一個個泡沫堆積起來的。“這種炒買方式不受合同法保護,風險極大。因為證據缺乏,導致很難維權。”
有專家指出,任何一個行業如果被炒作所綁架,都不可能真正獲得健康發展,茶產業也不例外。茶葉產地政府尤其應有長遠眼光,有效擠出茶葉生產、營銷的泡沫,引導企業將本地茶葉的真實生態、真實價值告訴市場,而不是靠“講故事”來跟風炒作。“茶葉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炒的,茶喝不炒才符合市場規律。作為消費者,理性消費是關鍵,不要盲目跟風,否則就會陷入炒茶黑洞。”(記者 周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