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1-05-01 22:29:05
原標題:工人與黨——在黨的誕生地讀懂勞動節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5月1日電(記者吳振東、郭敬丹)建黨百年之際,今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有著更不尋常的意義。多位黨史專家表示,100年前,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有著諸多必然因素,其中上海工人階級力量的成長壯大和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為建黨奠定了重要的階級基礎。
1920年5月1日,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志第七卷第六號推出《勞動節紀念號》,版面比以往擴大一倍以上,篇幅達400頁。
《勞動節紀念號》的推出,被認為是陳獨秀向建黨工作邁出了實質性步伐的重要標志。自此,《新青年》不僅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更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工人運動實踐相結合。
專家表示,陳獨秀的這一轉變,與1919年發生的上海工人階級“六三”大罷工有關,他從那次罷工中看到了工人階級的力量,此后逐步將目光從學生界、知識界轉向工人階級。
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會長忻平表示,上世紀20年代,上海工業產值通常占全國60%以上,這不僅表明上海資本聚集,更意味著它擁有大量的產業工人。五四運動前夕,全國工人總數已達200余萬人,僅上海一地就有約56萬人,這一數字也占到了當時上海總人口的近四分之一。
同時,嚴重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使上海工人的生存條件極端惡劣。1921年7月27日的《民國日報》登載了上海浦東英美煙草公司華工罷工的消息。文中列出工人向工廠提出的條件,包括“撤換虐待工人的監工”“以后不準虐待工人”“無論如何,不準開除工人的代表”等。
“剝削和壓迫也鍛煉了上海工人階級的反抗性,近代企業的集中生產,又培養了他們的組織性和紀律性。隨著這一力量的持續壯大,階級斗爭表現得愈加公開化,建黨的階級基礎也愈發堅實。”中國史學會副會長熊月之說。
把工人階級從“自在”的階級轉變為“自為”的階級,需推動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忻平表示,中國的先進分子“一旦學得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以此為指導,積極地投身到群眾斗爭中去”。在上海,俞秀松改裝易服,到鐵廠做工、發動工人,李中、李啟漢深入工人階級建立學校;在北京,鄧中夏向長辛店工人開展宣傳教育。各地黨組織主辦了《勞動界》《勞動音》《濟南勞動周刊》等,面向工人宣傳科學理論;上海黨組織還指導成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個工會——上海機器工會,推動工人運動進入新階段。
1920年8月15日,第一期《勞動界》在上海出版,陳獨秀、李漢俊、沈玄廬、陳望道等為主要撰稿人。李漢俊在發刊詞《為甚么要印這個報》中寫道:“工人在世界上已經是最苦的,而我們中國的工人比外國的工人還要苦,這是什么道理呢……我們正是這個報,就是要教我們中國工人曉得他們應該曉得他們的事情。”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徐建剛表示,在組織工人學習的過程中,初步確立了共產主義理想的先進知識分子迅速成長。一部分工人也在與知識分子接觸的過程中,眼界得到拓展,階級覺悟迅速提高,參加革命運動的熱情日益高漲。“一大批接受馬克思主義而提高了階級覺悟的工人,成為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的最堅實、最可靠的階級基礎。”
【編輯:葉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