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明上河圖》背后,一位古畫臨摹師的母愛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5月9日電 題:《清明上河圖》背后,一位古畫臨摹師的母愛
新華社記者魏夢佳、馬曉冬
“收到你的信正是3·8(三八節),我非常高興,知道你還惦記媽媽。近來媽媽對你的照顧比較差,原因是工作太繁忙,因而身體不支,就容易急躁,所以對你的照顧也就差了……先給你寄15元。因為小愛來信也要錢買鞋買衣服,小龍小陳都要錢。其他12.5元飯費,過些日子再給你寄去。”
再讀這封半個多世紀前的家信,83歲的陳長年仍能感受母親的氣息和溫暖。這封信是新中國古畫臨摹事業的開拓者、著名畫家馮忠蓮寫給長子陳長年的,正在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展出。信中,馮忠蓮向兒子解釋自己工作繁忙疏于照顧家庭的原因,希望能得到孩子理解。
“我現臨摹的是宋代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過于工細,明年七一作為獻禮。長一丈六尺五,這是世界聞名的作品,而且大家都在期望我能復制出來。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時間過緊。因此每天一分鐘都不停地在工作,實在感到疲倦……”
上世紀50年代,為了祖國的文物保護事業,處于藝術黃金期的馮忠蓮選擇了古書畫臨摹之路,之后默默無聞工作數十年。她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便是成功臨摹了《清明上河圖》。
60年代初,馮忠蓮接受了臨摹《清明上河圖》的艱巨任務,從此早出晚歸,酷暑嚴寒,全力以赴。由于《清明上河圖》是國寶級文物,不能離開其收藏地故宮,她必須每天到故宮內指定地點臨摹。此畫精細復雜,臨摹難度極大,工作異常緊張,馮忠蓮在家時間屈指可數。再加上孩子們都上學住校,雖然同在北京,母子交流卻時常要靠書信。
工作與家庭的雙重重壓,讓馮忠蓮身心俱疲。陳長年常憶起母親當年的不易,“她那時每天除了在故宮摹畫,晚上還要參加單位組織的學習,常常頭暈、頭疼、血壓升高,還要考慮我們兄妹4人的衣食冷暖,盡一個媽媽的責任。”
“不是親娘,勝似親娘。”馮忠蓮師從中國現代國畫大師陳少梅,后與其結為伉儷。1954年,陳少梅因病驟然離世,留下了包括陳長年在內的4個孩子,當時馮忠蓮36歲。但她沒有再婚,選擇獨自照顧家里老人和幾個非親生的孩子。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她一人工資,經濟上捉襟見肘,但她仍一力支撐,從未言苦。
“臨摹就非常費眼睛,晚上再一開會,有些身體吃不消,不過我還能堅持,年歲老了,是較以前差了。先寄去叁元,發薪的那個星期日你最好回來,買鞋、取飯費,有補的衣服襪子也拿回來吧!”在寫給陳長年的信里,字里行間,充滿著馮忠蓮對孩子的愛。
1980年,摹本《清明上河圖》終于大功告成。近20年間,臨摹工作曾一度被迫中斷,馮忠蓮也患上高血壓、眼疾等病癥。由于她所繪的摹本藝術效果和古舊面貌與原作極為相似,被故宮作為文物珍藏。
今天,當人們欣賞展出的《清明上河圖》摹本時,可能并不知這是馮忠蓮付諸心血所繪制的,也鮮有知曉這幅作品背后的報國情懷和母子深情。
“以母親的藝術功底,她完全可以自己創作,名利雙收。但為了古畫臨摹事業,她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對于母親的選擇,陳長年由衷感佩,“母親曾說,文物保護是造福子孫的事業,她能用畫筆奉獻一份力量,把古畫精品臨摹下來、傳承下去,這是無比光榮的責任,她覺得心里很踏實,沒有虛度此生。”
“母親把事業做到了極致,對國家、對事業的責任心極強,這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的一生。”陳長年說。多年來,他在我國機械科學領域勤懇工作,曾參加多項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評審和驗收,以及百余個裝備的國際招標項目評審工作。
在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張丁看來,馮忠蓮書信中,蘊藏著母子深情、優良家風,也體現了老一輩藝術家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保護和傳承的精神。“今天,我們仍要學習他們淡泊名利、執著奉獻的精神,踏踏實實做好我們的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
[責任編輯:楊凡、蔣冬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