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1-05-14 15:04:05
原標題:青山重現 鋪展綠色畫卷
來源:光明日報
青山重現 鋪展綠色畫卷
【沿著高速看中國】
五月,行駛在河北太行山高速上,路兩旁青樹翠蔓,參差披拂,處處生機勃勃,讓人陶醉。
太行山是華北平原的生態屏障,是石家莊、保定、邢臺、邯鄲、雄安新區等地的主要水源地,生態地位重要。歷史上的太行山林木茂盛,同時也是海河、黃河眾多支流的發源地。多年以來,由于自然條件變化及人類活動的影響,曾經青蔥薈蔚的太行山植被銳減,水土流失嚴重,部分地區一度“荒山無樹鳥無窩”。
近年來,河北太行山高速沿線各地大力推進太行山造林綠化和礦山治理,多維度構筑生態屏障,一幅綠色畫卷已全面鋪展開來。
在太行山高速最南端的涉縣西達鎮,近千畝果樹郁郁蔥蔥、枝繁葉茂。而僅僅數年之前,這里還是西達石英砂巖礦的重點開采區。為達到推窗見綠的目標,涉縣堅持生態立縣,重點實施荒山綠化、生態廊道綠化、礦山生態修復綠化、經濟林綠化、村莊綠化、濕地利用保護六大工程,推進全域綠化。
而在涉縣以東不遠處的武安市,九龍山礦山生態修復公園內的山坡上郁郁蔥蔥,點綴其間的三湖六潭六溪15個水系,如一塊塊翡翠,與片片綠色交相輝映。這個昔日礦渣遍地的黑色廢棄礦,如今已成為當地的美麗花園。
自2017年開始,武安市將礦山生態修復和文化旅游相結合,高標準打造九龍山礦山生態修復公園。在關停“散亂污”企業、拆除違章建筑、整治渣山、填充廢棄井筒的基礎上,進行精細規劃,通過填埋、重塑地形、覆土等措施進行山體修復,實施了地質災害治理、造林綠化、水系疏通等工程,修復自然生態。
沿太行山高速往北,途經邢臺市信都區前南峪生態旅游區,游客絡繹不絕。“我們也曾經歷過發展工業經濟、污染環境的曲折道路,百姓腰包鼓了環境卻遭受嚴重污染。”前南峪村黨委書記郭天林坦言。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前南峪村男女老少一起治理荒山、植樹造林。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如今這里的林木覆蓋率已達90.7%,植被覆蓋率達94.6%。
樹多了,山綠了,前南峪村開始挖掘一條條山溝的經濟潛力,引進果樹新品種,調整種植結構,成功探索了“林材頭、干果腰、水果腳、米糧川、林果山”的生態模式,全村共栽植果樹29.64萬株,人均210株,僅果品一項年人均收入就達6800元,前南峪村一條條山溝變成“綠色銀行”。
今年的“五一”假期,井陘縣共接待游客27萬余人次,同比增長60%。其中,井陘太行天路、蒼巖山、大梁江村等太行山高速沿線景點吸引了大量游客。這一切,都有賴于當地持續不斷治理礦山,擦亮生態底色。
井陘縣地處太行山東麓冀晉兩省交界處,曾是全國最大的鈣鎂基地和煤炭交易二級市場。鈣鎂和煤炭產業的興盛,也給井陘縣帶來了環境污染問題。“污染嚴重的時候,周邊的莊稼和樹葉上都是粉塵。”井陘縣生態環境分局副局長劉國建說。
2017年,井陘縣下決心對污染企業全面實現綠色轉型,將52家碳酸鈣企業壓減為18家,并對關停礦山采用“宜耕則耕、宜建則建、宜綠則綠”的修復模式,全面開展221處礦山跡地生態修復,因地制宜打造經濟林、生態林和景觀林,并集約優化打造“全生命周期”綠色礦山。
山,從滿目瘡痍變成了青山重現;人,從靠山吃山變成了愛山護山。同樣的場景在太行山高速沿線各地不斷上演。平山縣按照“旅游生態化、生態旅游化”思路,實施水系治理、水源涵養,全縣濕地面積達到8500公頃;開展太行山綠化和礦山復綠,全縣林木綠化率達60.78%,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內丘縣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持續加大對縣域濕地生態資源的保護修復,濕地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初顯成效。阜平縣充分發揮“生態引擎”的強大推力,集中打造了天生橋景區、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云花溪谷景區、史家寨窯洞群等精品旅游項目,形成了“紅綠結合、南北呼應”的大旅游格局。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的建成,太行山區已經打破屏障,實現互通,區域合作條件更加成熟。河北將加快發展太行山紅色旅游、生態觀光旅游、山地休閑度假旅游、山地運動旅游,重點創建一批高品質旅游景區和旅游度假區,努力將其打造成高質量的旅游產業聚集帶。
(本報記者 陳元秋 耿建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