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1-06-08 09:14:06
原標題:推動濕地保護修復和可持續利用
來源:人民日報
法國卡瑪格濕地自然保護區內,火烈鳥在悠閑覓食。
資料圖片
瑞士因特拉肯布里恩茨湖岸風光。
本報記者 白紫微攝
日本豐岡市立八五郎戶島濕地保護區內,白鸛在飛翔。
資料圖片
漁民蘇亞雷斯在巴西潘塔納爾濕地內的巴拉圭河沿岸捕捉螃蟹和小魚。
世界自然基金會供圖
濕地是“地球之腎”,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自然保護區,加強濕地科普教育,發展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近年來,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中,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濕地保護和修復,許多國家采取了值得借鑒的舉措
巴西潘塔納爾濕地
跨國協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本報記者 朱東君
今年年初,約兩歲大的美洲豹茹茹在接受了兩個半月的治療后,重返潘塔納爾濕地。茹茹在去年的潘塔納爾濕地大火中被救助,放歸時,研究人員為它裝上了追蹤項圈,以便監測它的行動軌跡和進食情況。當地環保組織負責人拉貝洛說:“美洲豹是瀕危物種,位于食物鏈頂端,其生存狀況對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
茹茹棲居的潘塔納爾濕地是全球最大濕地,位于巴西、玻利維亞和巴拉圭三國交界處,面積超過1700萬公頃,其中大部分位于巴西的馬托格羅索州和南馬托格羅索州。這片廣袤的濕地哺育了4700多種動植物,包括美洲豹、鬃狼、金剛鸚鵡、沼澤鹿、大犰狳和大食蟻獸等珍稀物種。去年8月,濕地發生嚴重火災,該地區生態圈中至少23%的生物群落因此消失。
為了挽救潘塔納爾濕地,巴西政府、非政府組織等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濕地生態系統也展現出驚人的復原力,綠色重新出現在一度焦黑的土地上。
然而,火災隱患并未完全消除。根據氣象數據,潘塔納爾濕地正經歷6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且可能持續數年。通常情況下,在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的雨季,潘塔納爾濕地超過80%的土地會被洪水淹沒,形成水陸交錯的圖景。而此次罕見的干旱打斷了這一水循環,大大增加了火災發生的風險。
為減少火災隱患,今年年初,馬托格羅索州政府頒布法令,對州內潘塔納爾濕地農業用地受控燃燒的許可申請、實施步驟和時間等作出規定。潘塔納爾濕地90%以上的土地為私人擁有,多為牧場和農田,是防火重點區域。專家表示,以受控燃燒的方式清理灌木等牧場植被,是預防火災的手段之一。
與此同時,馬托格羅索州波科內市設立了一間獨立消防站,負責監測和預防州內濕地區域的火情;南馬托格羅索州的埃斯佩蘭薩港組建了一支志愿消防隊。“在濕地不同區域設置固定的消防點并配備消防員和消防器械非常重要,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在火災發生后快速做出反應。”生物學家古斯塔沃表示。去年大火過后,公益組織在當地開展消防知識培訓,并捐贈了消防設備。“如果發生火災,我們可以在專業消防隊趕來前有所行動。”參與培訓的貝尼特斯說。
除了火災,這片具有全球重要性的濕地還面臨著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多方面的挑戰。2018年3月,巴西、玻利維亞和巴拉圭三國簽署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潘塔納爾濕地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宣言。三國決定采取跨境協同行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科普濕地保護知識,同時保護濕地內土著居民的權益。對在潘塔納爾生活的150萬民眾而言,這一宣言為他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帶來了希望。漁民蘇亞雷斯說:“潘塔納爾就是我們的一切。”3年多來,這一地區的農民、牧場主、社區以及相關國際組織相互合作,努力平衡經濟活動與濕地保護,在保護中尋求發展。
68歲的圖羅尼于上世紀70年代來到潘塔納爾,是當地開發生態旅游和經營生態旅館的先行者。在圖羅尼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牧場主將農場改造為生態旅館,當地生態旅游日益紅火。“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造訪濕地的游客才會越來越多。”圖羅尼說。
法國卡瑪格濕地自然保護區
保護自然和生產生活并行不悖
本報記者 劉玲玲
每年5月,來自世界各地的動植物學家、藝術家和游客匯聚在位于法國南部阿爾勒附近的卡瑪格地區,參加一年一度的卡瑪格濕地藝術節。徒步、騎馬、觀賞火烈鳥……豐富多樣的活動讓這里成為一片“歡樂沼澤”。芳草萋萋,游人如織,一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
法國環境保護網站“當代環境”數據顯示,隨著耕種區擴大、交通基礎設施發展等,自19世紀初以來,法國將近2/3的濕地遭到破壞。目前仍以每年約1萬公頃的速度持續萎縮,并伴隨著大量動植物減少,其中兩棲動物是受影響最嚴重的物種之一。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多年來,法國政府通過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實施濕地保護工程、加入國際濕地公約、加強科普和教育力度等措施,不斷推動濕地保護。
卡瑪格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是法國政府加強濕地保護與利用的一個范例。早在1928年,卡瑪格便建立了動植物保護區。1975年4月,該保護區被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法國國家自然保護協會管理。此后,這里依托政府的相關保護政策和行動,避免對保護區內濕地資源過度使用及改造,同時通過旅游開發促進濕地可持續利用。如今,這片面積達8.5萬公頃的保護區已成為歐洲國家候鳥遷徙越冬的重要棲息地。
在卡瑪格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過程中,當地政府對保護與發展的關系進行了有益嘗試。卡瑪格地處羅訥河匯入地中海的三角洲地帶,是法國少有的水稻種植區。在保護區規劃中,卡瑪格被分為北部的農村地區和南部的濕地兩部分,以實現保護自然和生產生活并行不悖。
與法國大多數濕地保護區一樣,卡瑪格濕地自然保護區也成立了專門的管理委員會。委員會不僅擔負著濕地的日常管理和保護工作,同時還負責定期舉辦科普交流活動等,以提高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每年的世界濕地日,我們都會舉辦知識競賽、主題游等活動,平時則會在博物館、露天平臺等處進行照片和標本的展示,幫助人們充分認識濕地保護的重要性。”卡瑪格濕地自然保護區主任雷吉斯·維亞內介紹說。
法國于1986年加入國際濕地公約。35年來,法國先后推出3個濕地行動計劃,同《濕地公約》和法國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相結合,推動了水資源、可再生能源、鳥類保護、動植物棲息地建設等領域的相關政策逐步落實。法國各地也不斷創新思路,在建設人工濕地領域積累了不少經驗。
在法國奧弗涅—羅訥—阿爾卑斯大區安省的沙萊克斯鎮,一片濕地綠意盎然,隨處可見棲息的水鳥等野生動物。這片人工濕地的主要功用是凈化污水。種滿綠色植物的濕地被劃分成網格狀的模塊,每個模塊會通過管道間歇進水,未經處理的污水經過濕地的過濾和植物凈化處理,可為作物灌溉和公園澆灌所用。維亞內表示,人工濕地不僅提供了一種環保又經濟的凈水方法,也有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的修復,有較大發展空間。
日本豐岡市立八五郎戶島濕地保護區
打造白鸛宜居稻田濕地
本報記者 劉軍國
位于日本兵庫縣的豐岡市立八五郎戶島濕地保護區,以野生白鸛棲息地和“白鸛飛舞”農產品聞名遐邇。該濕地保護區占地3.8公頃,地處豐岡市北部圓山川河口附近,距離日本海僅3公里。這里既有淡水濕地,又有半咸水濕地,周邊山村與水稻田、河川、大海有機連接,凸顯濕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上世紀,由于生態環境破壞和濕地減少,日本境內的白鸛數量越來越少。自1971年起,野生白鸛在日本已難覓蹤跡。為拯救白鸛,豐岡市從1965年開始人工飼養白鸛。2002年8月5日,一只野生白鸛從外國飛來。它在空中翩翩起舞的樣子,令很多人著迷。當地人以它到來的日期將其命名為“八五郎”。
2005年初夏,“八五郎”再次飛回該市,停留在戶島地區的一片水稻田里。群生的雨久花綻放出一朵朵紫色的花朵,白鸛在其間悠閑地覓食,猶如一幅畫卷鋪展開來。許多當地居民表示,“這么美的風景,應該保留下來。”
按原計劃,那片水田要被改造成旱地。為了促進白鸛保護,豐岡市政府與戶島地區的農戶協商,雙方最終決定將一半水田按原計劃加高變成旱地,另一半水田則用作白鸛棲息地。2007年,豐岡市與兵庫縣聯合對水田進行科學化改造,以便為白鸛提供充足的自然餌料。水田的水深被維持在15厘米左右,以方便白鸛在其中覓食魚類、蛙類及其他水生昆蟲。
2009年4月,濕地保護區正式落成。“如果‘八五郎’不在豐岡停留,就不會有這個濕地保護區。”為感謝這只白鸛,豐岡市政府將其命名為豐岡市立八五郎戶島濕地保護區。2012年7月,包括保護區在內的圓山川下游地區及周邊水田被列入《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濕地保護區內建有一幢兩層的管理樓,用以開展科普教育,并供游客觀光使用。在這里,人們既可以遠眺濕地整體生態景觀,又可以通過展覽了解豐岡市保護白鸛的歷史。孩子們圍坐在一起觀看記錄白鸛生活的錄像。錄像中,當地人用鐮刀切割濕地里的葦子和寬葉香蒲的片段,讓他們體會到保護濕地需要人類積極參與的道理。
為進一步優化白鸛的生存環境,豐岡市還積極推廣“白鸛哺育農法”:在插秧前,盡量推遲水田的放水時間,以便讓更多昆蟲在水田中留存;使用有機肥料,讓水田里有更多的自然餌料。目前,豐岡市已有超過6000畝的水田采用這一方法種植大米。用這種方法生產出的大米、蔬菜等農產品被認定為“白鸛飛舞”品牌。該品牌大米比普通大米價格高出三成左右,但因品質上乘,深受消費者歡迎。
版式設計:蔡華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