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1-07-08 09:20:07
原標題:堅持綠色發展 共建生態文明(議政建言)
來源:人民日報
青海湖風光迷人,水天一色。
方東旭攝(人民視覺)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多寶鄉護漁員在鄱陽湖區巡查。
傅建斌攝(人民視覺)
上圖: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平山湖風能發電集陣。
王 將攝(人民視覺)
下圖: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臨岐鎮鄉村湖景。
王建才攝(人民視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如何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幾位全國政協委員發表了意見建議。
——編 者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推進全面綠色轉型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魯修祿委員:
“十四五”時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是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國既要減污,實現環境質量根本改善;又要降碳,加快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排放具有70%的同根同源性,減少化石能源利用,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也可以減少常規污染物排放。大力推進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既可以實現環境質量改善,還能協同推動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下降。
充分認識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將其作為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抓手,貫徹到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同時也要認識到,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和碳中和系統性變革,蘊藏著巨大的投資需求和發展機遇,通過搶占綠色低碳發展技術和產業高地,可以爭奪低碳經濟國際話語權。
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加快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深入推進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統籌推進化石能源壓減和清潔能源發展。健全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戰略、規劃、政策和制度體系,將碳排放管控納入環境影響評價管理。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所長張興贏委員:
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社會生產生活全過程和各方面。特別是我國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時間緊、任務重,面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
盡快提升溫室氣體監測與評估能力。統籌我國各部門現有分散性的地面溫室氣體試驗觀測站,建設科學完善和數量合理的溫室氣體地面業務監測站網;依托我國當前成熟的氣象衛星業務觀測體系,加快大氣溫室氣體高精度定量遙感觀測業務體系的建設,形成天地一體化、業務化和長期高精度的溫室氣體科學監測網絡。
建設“自上而下”的碳排放核算業務體系。當前,國際社會核算碳排放主要依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開發的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方法學,實際監測和核查碳排放量的有效手段較少。可依托天地一體化的溫室氣體觀測資料、地球系統模式以及氣象預報數值同化和再分析方面的優勢,加快開展“自上而下”的碳同化業務運行系統研究和建設,支撐全國碳排放計算結果的測量、報告、核查,開展碳中和有效性及潛力的評估工作,特別是評估碳中和各項計劃、行動和措施取得的效果,為我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
保護生態資源 加強生態修復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旭東委員:
長江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生態環境保護是其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前提。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全面實施“十年禁漁”是“共抓大保護”的有力抓手。“十年禁漁”的目的是修復長江透支的生態,在采取這一重大舉措的同時,要盡可能地配套實施其他生態修復措施。
抓好長江魚類棲息地建檔登記、保護和修復工作。魚類棲息地包括其產卵、攝食、越冬等場所,是魚類在長江生存繁衍至關重要的條件。應組織長江魚類棲息地的普查和確認工作,在航道建設等規劃中避開重要的水生動物棲息地或采取實質性彌補措施;在適當區域修筑丁壩、魚巢等,增加魚類棲息場所,一些并非防洪需要而構筑的民垸子堤也應恢復為魚類棲息地。
實施水庫聯合調度,滿足中下游生態需水。水量水位是水生動植物生長繁衍的重要生態因子。應加強水庫的聯合生態調度力度,既要考慮防洪和發電的需要,也要考慮下游生態需水,盡可能滿足生態修復所需要的條件。在條件合適的湖泊試行季節性開閘,讓這些湖泊與長江之間在合理的時段獲得連通,以利魚類洄游。
農工黨青海省委會主委張周平委員:
“十四五”時期,須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生態和民生的關系,著力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和穩定性,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自然生態質量系統整體改善。要更深層次地激發和調動各族群眾生態保護的主體意識,并促其轉化為具體行動。
研發并篩選成本低、原材料易獲得、操作難度低的生態保護技術。在宣傳和科普中,提高生態保護專業技術培訓內容比重,為群眾保護生態提供必要的技術工具和設備,調動群眾用科學技術保護生態的積極性,提高其融入建設生態文明的參與感和榮譽感。
農牧區可保留以鄉土文化傳承為主要目標的家庭牧場,發展現代生態草牧業。以不同經營主體承擔不同發展目標為方式,科學規劃牧草、有機畜牧業和牧民生活。大力發展以良種保種、牲畜高效養殖、牧草種植為主要目標的生態草牧業專業合作社并培育龍頭企業;著力打造牲畜高效高質量育肥、穩定畜產品品質、保證畜產品全年均衡供給的大型牧場。在尊重傳統文化、保護生態的同時,大力發展特色生態草牧業。
優化國土生態空間 發展地球系統科學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葛全勝委員: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土空間作為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載體,其開發保護應順應時代要求,不斷調整和優化。
首先,要合理布局生態保護空間。我國地形西高東低,獨特的自然條件決定了我國生態保護應以青藏高原為重點,以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為主脈,以流域為單元,協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性保護。
其次,要優化城市空間開發格局。沿海城市群地區交通便利,區位優勢突出,與此同時,區域中心城市和部分城鎮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再次,要適當調整農業生產空間。我國淡水資源南多北少,南方山地丘陵區水熱條件雖好,但不適于大型機械耕作,而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及關中平原、河套平原等平原區更適宜建設基本農田。
最后,加強海洋空間的開發保護。我國近海擁有2萬種以上海洋生物,其中具有經濟開發價值的魚類約150種,全球近海水域自然海藻年產量是小麥年總產量的15倍。開發海洋資源,建設海洋強國,需進一步加大風能、水產等資源的開發力度。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朋德委員:
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更加關注地球系統的整體情況。隨著空間技術、信息技術、地球觀測技術的高速發展,“地球系統科學”正在進入新階段。向“深地”“深海”“深空”科學進軍已列入“十四五”規劃綱要,應積極發展地球系統科學,加強對地球的全面認知和探測。
盡快啟動地球系統科學領域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加強地球觀測技術體系的建設。“深地”“深海”重大科學工程經多年的籌劃和預研,已經具備了全面啟動的條件,通過地理、地質、氣象等學科聯合攻關,共同建設國家實驗室,可為我國地球系統科學發展提供平臺支撐。我國對地球觀測的能力缺少統籌,獲取地球大數據的能力亟待提升,要充分利用未來衛星互聯網新基礎設施,建設國際化的地球觀測接收體系和服務網絡。
創新地球系統科學人才培養,共建全息數字地球大數據平臺。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需要跨專業的人才,要建立新的學科體系,支持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復合型人才,在全球形成我國在該領域的引領作用。近些年,我國多個行業都在建設地球大數據平臺,但缺少國家級的統籌,地球大數據的信息孤島現象正在加劇,要加大數據資源統籌力度,做好全息數字地球框架頂層規劃和信息共享。
版式設計:張芳曼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