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2021-07-09 04:32:07
原標題:唱支山歌給黨聽
來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只生了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由三千名來自北京高校和中學的學生組成的合唱團,首先唱響的是這首《唱支山歌給黨聽》。
這首經(jīng)典革命歌曲誕生于1963年,它是時代的產(chǎn)物,又以其對黨的由衷禮贊而超越了時代。鮮有人知的是,在這首歌曲的創(chuàng)作與流傳史中,雷鋒是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人物。
歌名最初被稱為《雷鋒之歌》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刊登毛澤東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隨即全國掀起學習雷鋒先進事跡的熱潮。雷鋒生前有記日記的習慣,今天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了9冊雷鋒的日記本,時間跨度從1957年至1962年。1963年4月,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雷鋒日記》,這是了解雷鋒的心路歷程最重要的材料。在《雷鋒日記》問世前,沈陽軍區(qū)機關(guān)報《前進報》曾摘錄發(fā)表過一些雷鋒的日記,并被其他報刊轉(zhuǎn)載,但隨著學習雷鋒先進事跡熱潮的掀起,這些日記片段已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雷鋒日記》便應(yīng)運而生。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雷鋒日記》中的一些名言警句在中國家喻戶曉,并且流傳至今。如1961年10月20日,雷鋒在日記中寫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wù)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wù)之中去。”而在1960年1月18日的日記中,雷鋒在新兵連寫下了對自己的期許:“愿你做暴風雨中的松柏,不愿你做溫室中的弱苗。”
在1960年1月18日的日記中,雷鋒還寫下了一首詩:“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只生了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舊社會鞭子抽我身,母親只會淚淋淋。共產(chǎn)黨號召我鬧革命,奪過鞭子揍敵人。”上海實驗歌劇院的作曲家朱踐耳讀到這首詩后,深為感動,為之譜曲,發(fā)表在1963年2月21日的《文匯報》上。
找尋到當時的《文匯報》,讀者可以發(fā)現(xiàn)這首歌的名字叫《雷鋒之歌》,關(guān)于詞曲作者的信息則是這樣寫的:摘自雷鋒日記,踐耳曲。朱踐耳當時認為這首詩是雷鋒的作品。雷鋒的日記不只是日記,也是學習筆記,讀書是雷鋒日常生活中的一項重要活動,他常在日記中記下讀完某書某文的感受,也會摘錄一些他認為重要的片段,有時標出來源,有時不標來源,這樣便不容易判斷一些文字是否由雷鋒所寫。
雷鋒在日記中常將黨比作母親
朱踐耳之所以將《唱支山歌給黨聽》認作雷鋒所寫,原因也許在于《雷鋒日記》中幾乎隨處可見的將黨比作母親的文字。
1960年,對于20歲的雷鋒來說是圓夢的一年。這年1月8日,雷鋒參軍入伍,這是他多年以來的夢想;11月8日,雷鋒光榮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這一天的日記中,他回顧了此前的人生經(jīng)歷:“我在九死一生的火坑中掙扎和盼望光明的時刻,您把我拯救出來,給我吃的、穿的,還送我上學念書。我念完了高小初中,戴上了紅領(lǐng)巾,加入了光榮的共青團,參加到了祖國的工業(yè)建設(shè),又走上了保衛(wèi)祖國的戰(zhàn)斗崗位。在您的不斷培養(yǎng)和教育下,使我從一個放豬出身的窮孩子,成長為一個有一定知識覺悟的共產(chǎn)黨員。偉大的黨啊,您是我慈祥的母親!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屬于您的,我要永遠聽您的話,在您的身下盡忠效力,永做您忠實的兒子。”
雷鋒七歲的時候,父母雙亡,成為孤兒。雷鋒的童年未曾感受到母愛的溫暖,他切身感受到的是黨將他從舊社會中拯救出來的恩情,黨使他有機會為人民服務(wù),他也視此為幸福的根本來源。
1961年7月底至8月初,雷鋒出席撫順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8月3日的日記中,他記下了一件小事,雷鋒作為代表獲贈一斤蘋果,他想到了自己在舊社會無依無靠的日子,“總覺得現(xiàn)在的黨和人民勝過自己的親生父母,對我太關(guān)心了”,他想自己“不能忘記為人民而負了傷的階級兄弟”,“于是我把這份蘋果又轉(zhuǎn)送給了住在衛(wèi)生連的傷病員同志,自己雖然沒吃著,但是心里比吃了這斤蘋果還要甜十分”。
對于經(jīng)歷過新舊社會兩重天的人們來說,雷鋒的文字具有強大的共鳴力量。朱踐耳也是在這種共鳴中,以充沛的感情短時間內(nèi)完成了《唱支山歌給黨聽》的譜曲工作。這種共鳴力量,我們還可以在其詞作者和演唱者中找到。
翻身農(nóng)奴的女兒將這首歌唱遍大江南北
1964年,八一電影制片廠攝制完成了電影《雷鋒》。影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運輸連戰(zhàn)士雷鋒運送抗洪物資到防汛指揮部,臨走前偷偷留下了一百元捐款,指揮部的首長發(fā)現(xiàn)這筆捐款后,找到雷鋒詢問是不是他捐的,雷鋒點頭承認,首長拒絕接受這筆捐款,希望他拿回家用。雷鋒表示黨就是他的家,雷鋒說服對方接受捐款后,開車回去,這時音樂緩緩響起,一個男高音唱起了《唱支山歌給黨聽》。
這位男高音歌唱家是胡松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的原唱。一些文獻稱首唱《唱支山歌給黨聽》的也是胡松華,現(xiàn)在可以確認這首歌是由上海實驗歌劇院的女歌唱家任桂珍首唱,在其六十多年的從藝生涯中,她在一系列上海歌劇院制作的革命題材歌劇中擔任主演,其中最知名者是上海歌劇院版的第一代“江姐”。
對于今天的聽眾而言,《唱支山歌給黨聽》已經(jīng)成為藏族女歌唱家才旦卓瑪?shù)拇碜鳎c這首歌結(jié)緣的地方也在上海。
1963年的一天,上海音樂學院學生才旦卓瑪,在由食堂回宿舍的路上,從校園廣播中第一次聽到任桂珍演唱的《唱支山歌給黨聽》。她找到自己的老師王品素,希望老師能教她唱這首歌,因為這首歌唱出了她的心聲。才旦卓瑪出生在西藏日喀則的一個農(nóng)奴家庭。在農(nóng)奴制度下,農(nóng)奴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農(nóng)奴主手上,他們沒有自己的土地,為農(nóng)奴主耕地終生,而自己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農(nóng)奴主不僅可以任意買賣農(nóng)奴,并且任意對農(nóng)奴實施種種嚴酷的刑罰,鞭刑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種刑罰。
1959年,黨領(lǐng)導(dǎo)西藏人民進行民主改革,廢除了農(nóng)奴主的土地所有制,百萬農(nóng)奴大解放,他們有了自己的土地和其他生產(chǎn)資料,人民當家作主,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是西藏歷史的重大時刻。才旦卓瑪和許許多多藏族同胞的命運都被改變了,他們從心底里感激黨。
正是有了這樣的經(jīng)歷,才旦卓瑪?shù)谝淮卧谛@演唱《唱支山歌給黨聽》便獲得了成功,這個節(jié)目獲選在1963年第四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jié)上演出。而在“上海之春”的表演,又為她帶來了一年后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表演的機會。
山歌是人民的心聲
1964年,才旦卓瑪在《東方紅》中演唱《百萬農(nóng)奴站起來》時,朱踐耳已經(jīng)輾轉(zhuǎn)得知了《唱支山歌給黨聽》的作者。
1958年是“新民歌運動”大火的一年。“新民歌運動”不僅鼓勵收集民歌,而且鼓勵廣大工農(nóng)兵創(chuàng)作民歌。全國各地的文學刊物都辟出大量版面刊登工農(nóng)兵創(chuàng)作的民歌。在這年6月26日陜西省民歌整理小組編印的一份不定期出刊的報紙上,刊登了署名為焦萍的三首詩,其中一首是《唱支山歌給黨聽》。1962年,這首詩又被遼寧的春風文藝出版社收入《新民歌三百首》。
這位焦萍是誰?原來,他的真名叫姚筱舟,他在1958年寫下這首詩時,是陜西銅川礦務(wù)局焦坪煤礦的一位技術(shù)員,焦萍是他的筆名。終日與礦工打交道,姚筱舟聽到了許多礦工的故事,記下了許多礦工自編的順口溜,有了這樣的積累,姚筱舟也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創(chuàng)作出了《唱支山歌給黨聽》。
雷鋒在抄錄姚筱舟的詩時,做了一些修改,如原詩“黨號召我們鬧革命”改為“共產(chǎn)黨號召我鬧革命”,這處改動無疑使詩歌的情感力量更加強烈了。《唱支山歌給黨聽》成為經(jīng)典后,又有了一些續(xù)作,如才旦卓瑪日后演唱的《再唱山歌給黨聽》,姚筱舟晚年寫了《永唱山歌給黨聽》。
時代變換,“山歌”這一意象卻不變。回溯我們的音樂傳統(tǒng),真正具有人民性的贊歌,來源于山歌,來源于勞作于田間地頭、謀生于江海之畔的百姓的民歌。山歌是人民的心聲,“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山歌是獻給親人的歌,“我今沒有好茶飯,只有山歌敬親人”。
《唱支山歌給黨聽》等歌曲之所以經(jīng)久不衰,不僅在于其抒情性,更在于黨領(lǐng)導(dǎo)人民革命、建設(shè)與改革取得的成就,為其注入了新的時代精神。才旦卓瑪上世紀五十年代在上海讀書時,學校組織學生到浦東勞動,那時浦東還是一片田地,而今阡陌隱去,高樓林立,天際線上,霓虹閃爍。對于未曾親歷新舊社會兩重天的人而言,自身經(jīng)歷的改革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也足以證明黨的偉大光輝。
作者: 陳彧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