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2021-08-04 17:21:08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這是中央層面出臺的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平,持續規范校外培訓(包括線上培訓和線下培訓),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以下簡稱“雙減”)的重要政策文件。
《意見》共分為八大部分內容,其中,三個部分(第一、七、八部分)規定了“雙減”政策的總體要求和實施要點,三個部分(第二、三、五部分)是針對提高校內教育質量、減輕學生校內學業負擔的規定,一個部分(第四部分)是針對從嚴治理校外培訓行為的規定,一個部分(第六部分)是關于強化配套治理和提升支撐保障能力。不難看出,《意見》反映了中央政府落實“雙減”政策的主要思路——雙管齊下,即同時對學校和校外機構采取嚴格治理措施,這一措施是保障“雙減”政策能夠發揮最大效能的重要保障。
“雙管齊下”是讓教育回歸公益屬性的必經之路。《意見》開篇就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新時代,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則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同時要求教育必須是為人民服務的,具有鮮明的人民立場,必須堅持公益性原則。多年來,我國教育政策的制定也始終秉承這一原則,尤其是進入新時期以來,為推行素質教育,減輕應試教育給中小學生帶來的繁重學業負擔,黨和政府推出并實施了多輪減負政策,推動教育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不斷前進。針對中小學生負擔重尤其是“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現象,《意見》做出了重要部署。就實際而言,校內教育質量的不均衡和校外培訓的屢禁不止,成了制約我國義務教育健康發展的兩處“沉疴”,既然一個時期只針對其中一方面的治理無法起到顯著的效果,那么施行嚴抓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的同時,從嚴治理校外培訓這一“雙管齊下”的措施,正是治療“沉疴”的猛藥,也是讓教育回歸公益屬性的必經之路。
“雙管齊下”是讓學生回歸校園的關鍵措施。“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現象,充分說明單方面針對學校的治理措施,會被校外培訓機構所利用,吸引更多的學生離開校園去“求學”。但是,追本溯源,學科教育才是教育的“主陣地”,校外培訓只是作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而存在的附屬品。學科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學校教育發揮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功能的重要抓手,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根本環節。然而,一旦學生接受學科教育要依靠校外培訓機構,就容易使得學生片面追求考試成績,將多數的精力和時間用在校外培訓機構傳授的解題技巧訓練上,這擾亂甚至替代了學校的主體作用,扭曲了學校教育的本體價值,阻礙了素質教育在我國義務教育領域的推行。因此,施行從嚴治理校外培訓,讓家長和學生的注意力更多關注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加強家校合作,讓學生真正回歸校園,尤為關鍵。
“雙管齊下”是保障校園師資質量的必要舉措。校外培訓行業的野蠻生長,除了普遍存在的教育焦慮外,資本的推波助瀾同樣不可或缺。據統計,至2019年,我國的K-12教育培訓市場規模已超8000億元,其中不乏多家培訓機構在海外上市。為吸引更多的學生,建立強大的師資隊伍是校外培訓機構所追求的目標。除了自主培養外,利用高薪挖角公辦學校的優秀在職教師和校長已成為屢見不鮮的手段。
一方面,公辦學校的在職教師和校長,都是國家的教育體系付出了高昂成本培養出來的優質人才,是國家的重要教育資源,留住他們在學校任教任職,是真正惠及人民的事。校外培訓機構的培優應試做法,表面上滿足了個別學生的短期應試需求,實則既影響孩子的長遠發展,又從側面降低了學校教師隊伍的整體育人效果,變相拉低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將國家和民族的公益性教育事業部分異化為市場化的產業。
另一方面,這一行為也破壞了學校教師隊伍建設與發展的正常生態,例如,雖然教育部早在2015年就明確規定嚴禁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但多年來,違規行為在各地依然存在。對此,曾有校長發出這樣的感慨:“培養一個教得好的老師不容易,學校的工資不算高,一旦不讓他補課賺錢,難免會跳槽去培訓機構了”。不難看出,校外培訓機構的挖角誘惑已經成為在職教師的“退路”,這是對學校管理的嚴重掣肘,同時,這種現象也不利于年輕教師的成長,嚴重破壞了學校的教育生態。《意見》第四部分第14條規定“培訓機構不得高薪挖搶學校教師”,按此要求,從嚴治理校外培訓,切斷挖角路徑,同時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教育服務水平,保障教師隊伍的高質量建設與長遠發展,穩步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待遇,才能讓人民教師能夠安身立命優雅從教。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