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1-08-25 14:58:08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8月24日,總書記在河北承德考察了這里的“文化名片”——承德避暑山莊、普寧寺、承德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宗教工作、民族團結是總書記此行的重要關鍵詞。
一座山莊,半部清史
承德避暑山莊又稱“熱河行宮”,始建于1703年,建成于1792年。山莊的面積相當于兩個頤和園,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
避暑山莊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宮,這里氣候宜人,風景優美,按功能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其中,宮殿區又分為正宮、松鶴齋、東宮和萬壑松風四組建筑,是皇帝日常起居、處理朝政、宴飲娛樂以及舉行重大慶典活動的場所。苑景區則包括湖區、平原區和山區。
康乾盛世130余年,清帝幾乎每年都有大量時間在避暑山莊處理軍政要事。避暑山莊成為清代除京城外的第二個政治中心。
△避暑山莊(圖/視覺中國)
避暑山莊既是為了“避暑”而修建,更是為了實現團結邊疆少數民族、鞏固國家統一而修建。清代統治者意識到,長城作為數千年的防御工事,在抵御外族入侵的同時,也阻隔了農業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融。“我朝施恩于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也。”
在避暑山莊,清代皇帝接見邊疆少數民族政教首領和外國使節。避暑山莊見證了土爾扈特萬里東歸、平定蒙古準噶爾部叛亂等重大歷史事件。
同治以后,清王朝極度衰落,曾經繁榮了一百多年的避暑山莊被逐漸廢棄,化為歷史的陳跡。
民族團結,豐厚遺產
在承德避暑山莊的北側,矗立著我國北方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普寧寺。
普寧寺始建于1755年。乾隆皇帝為紀念兩次平定準噶爾部叛亂,下令仿照西藏桑鳶寺修建了普寧寺,寓意四海之內“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普寧寺是一座典型的漢藏合璧式寺廟,前半部為漢式,后半部為藏式,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在這里有機融合。
修一座廟,勝養十萬兵。清代皇帝在承德陸續修建了12座寺廟,其中8座寺廟由清代理藩院直接管理,由于地處塞外,被稱為“外八廟”。1994年,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普寧寺(總臺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包括普寧寺在內的“外八廟”,是清代為了團結新疆、西藏等地區的少數民族而修建的,供他們朝覲皇帝時禮佛之用。“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創造性地解決了中國歷史上民族分裂的難解之結,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一個月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拉薩哲蚌寺時強調,“宗教的發展規律在于‘和’。宗教要和順、社會要和諧、民族要和睦。”
在近年來的國內考察中,總書記多次強調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正如他所說,“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
塞北江南,文化瑰寶
取自然山水之本色,擷塞北江南之風光。
清代皇帝在興建承德避暑山莊時,借助自然地勢,修筑亭臺樓閣。山莊內融南秀北雄為一體,集全國名勝于一園,既有江南水鄉的旖旎風光,也有遼闊無邊的莽莽草原,還有溝壑縱橫的綿綿山巒,被譽為“中國古典園林之最高范例”。
避暑山莊古樸典雅,而外八廟金碧輝煌,二者在建筑風格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創造了帝王宮苑與皇家寺廟的融合典范,更開創了民族團結與文化交融的典范。
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珍藏的碑文、壁畫、瓷器、漆器、玉器、佛像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動記錄和展示了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珍藏在承德博物館中的銅鈴、杵,是六世班禪為乾隆皇帝祝壽敬獻的禮品之一。(總臺央視記者馬立飛拍攝)
這次在承德,習近平總書記還考察了位于避暑山莊東北部的承德博物館。總書記一向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他提出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還強調要“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傳承下去”。
作為享譽世界的文化遺產,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是一座歷史文化的寶庫,是一座民族團結的豐碑,跨越時空,熠熠生輝。
監制丨申勇 趙雪花 龔雪輝
主筆丨侯艷
播講丨黎春
音頻制作丨周天縱
責編丨郁振一
視覺丨陳括 張晶
編輯丨杜弘揚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