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2021-09-01 07:52:09
原標題:一些職校生為何青睞“跨界實習”?
來源:工人日報
不少職校生實習時寧愿在格子間免費干活,也不愿在生產一線“打磨”鍛煉——
一些職校生為何青睞“跨界實習”?
閱讀提示
實習連接著學生、職校與企業,是實現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關鍵一環。有“產業教授”感慨:“實習后愿意留下來在車間當工人的學生是難得的‘寶’。”
現實中,不少職校生實習時“逃離”工廠,寧愿到現代化企業格子間免費干活,甚至花錢買實習機會。改變職校實習的亂象,還需要從優化職業生態開始,改變人們對工廠、對工人的“刻板印象”。
看著汽車維修車間里工人們忙碌的身影,福建金升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任本國心里卻煩躁得很,他感嘆:“維修車間里想花錢招個實習生,一年比一年難。”
就在距離這家汽車服務公司不遠的一家電商平臺企業的總部辦公樓里,人力資源專員黃琳還沒來得及整理剛剛結束實習的實習生檔案,又收到了當地職校送來的預約明年實習的名單。在這家處于當地行業頭部地位的企業里,這些“送上門”的實習生,實習期間非但沒有工資,還被要求自費購買一份100元的實習保險。
“越來越多的職校生寧愿在格子間里免費干活,也不愿在流水線上賺錢流汗。”在福州市一所職業院校汽車專業教研室老師林少芳看來,這是當前不少職業院校不得不面對的現狀。
實習是就業的縮影,也是職業的開端
東南(福建)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的實習生葉岳義,學的是汽車維修與運用專業。在實習期里,他穿上了工裝、勞保鞋,在鈑金、噴漆等不同的車間里不停輪轉。他告訴記者,能把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產當中,了解汽車的構造,學習汽車無損鈑金修復的技術要點,這是實習帶給他的收獲。“實習讓我們走進了工廠,走近了工人,也讓我們有機會檢驗職業技能,樹立職業理想。”在葉岳義看來,實習是就業的縮影,也是職業的開端。
而“格子間女孩”陳依欣學的是電氣自動化專業。人工智能少兒編程、3D打印、STEM科學教育……在這家主打“少兒創造力開發”的初創企業里,她的專業能力卻并沒有得到“開發”。她每天要面對的,并不是以前實訓教室里的PLC電氣控制設備,而是電腦屏幕里每天用Word制作的排課表。“與其在車間里‘爆汗’,不如在辦公室里享受空調。”對不想在工廠就業的陳依欣而言,實習之所以重要,僅僅因為“這是職校里的必修課”。
葉岳義對實習的感受,代表了一部分職校生的觀點。但和陳依欣有相同想法的職校生也并不在少數。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東南(福建)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生產部技術長林杰是葉岳義在職校學習期間的“產業教授”。據他觀察,近幾年不僅來工廠的實習生少了,即便是愿意到工廠實習的學生中,真正能吃苦、愿意研究技術的學生也少了。他坦言:“實習后愿意留下來當工人的學生是難得的‘寶’。”
“實習連接著學生、職校與企業,是實現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關鍵一環。”林杰告訴記者,對于職校生來說,“到底是就業,學一門技術重要;還是升學,要一個學歷重要?”這個問題的答案直接影響著實習的選擇與質量。
“汽修這個行業,如果沒有經歷過實習,學生很難出師。”在任本國看來,實習對未來汽修工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告訴記者,在職校中,學生能學到的維修技術往往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就算有實踐機會,也大多局限在單一品牌個別車型的維修。他認為:“唯有經歷了在工廠的實習,才能更好地完成職業的蛻變。”
數據顯示,畢業后一年內就業穩定率在80%以上的職校僅占23.88%。有分析認為,造成職校生就業穩定性差的原因在于,無論是中職生還是高職生,在制造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就業的意愿普遍降低,職校生的就業愿望與企業所能提供的實際崗位存在差距。
一邊是工廠遇冷,一邊是“大廠”被熱捧
在任本國眼中無比重要的工廠實習,在現實中,卻往往是職校生實習“最后的選擇”。剛剛過去的3個月里,廈門市集美職業技術學校學生張之棟(化名)在一家全球500強的外企實習。然而,這個實習機會聚焦金融專業,與他的專業并不對口。和身邊同期進入公司的實習生相比,他的學歷也并沒有優勢。
為了獲得這個實習資格,張之棟掏了1.5萬元買了該公司在廈門的“內推”實習名額。這筆不菲的投入,最后給他換來了一份實習證明和3個月實習期里從未停止過的加班生活。他笑稱,自己的實習是“內卷式”實習。
“花錢‘跨界’實習,值嗎?”面對記者的提問,張之棟給的回答很堅定:“當然值,這是我‘逃離流水線’的第一步。”他告訴記者,不僅是在他的實習計劃里,在他的職業規劃里工廠也是“最后的選擇”。專升本后他計劃著再考個研究生為自己“改命”,而這份“大廠”的實習證明能夠為他的“逃離”添把力。
林少芳告訴記者,為了滿足學生和家長的實習意愿,當下不少職校也不得不將實習的重心從傳統工廠轉移到現代化的企業。在很多職校開具的實習目錄里,越來越難見到傳統生產型企業。校方的“戰略轉移”讓本就不吸引職校生的工廠更難找到心儀的未來工人。
改變實習亂象,從優化職業生態開始
今年暑假,泉州輕工職業學院廣告專業學生郭子良,以項目合伙人的身份加入了當地洛陽古街改造的創業項目中。店面設計、建材采購、裝修監理……現實版的實習與郭子良當初的設想并不相同。他原本以為自己只是做個設計師,沒想到忙著忙著,就把自己忙成了主理人。
郭子良“進組”的時候,全組有10個人,可如今只剩下4個人還“留守”在項目內。他告訴記者:“大家選擇離開的原因,大多是因為工作強度。而我選擇留下的原因,也是因為工作強度。”他坦言,在實習期里,加班是常有的事。在他看來,實習的目的是為了體驗職業,“沒有加班,無論是對創業者還是對工人而言,都是不現實、也不完整的”。他在乎的是,加班后自己的付出能否獲得合理的報酬。作為項目合伙人,郭子良加班參與的古街改造項目將在運營后為他帶來分紅收益,這也是激勵他刻苦實習的驅動力之一。
“職校和工廠都可以改善實習的環境,但我們卻很難改變職業的生態。”林杰感嘆,近年來,無論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給職校生崗位選擇大多沉淀在產業的底端。而大眾對一線工人的職業印象往往與高強度的勞動、低標準的薪資相掛鉤。
林杰表示,要改變職校實習的亂象,就要從優化職業生態開始,改變人們對工廠、對工人的“刻板印象”。(記者 李潤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