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21-09-03 17:01:09
原標題:遠古發現丨穿越“石”空打開貴州史前海洋“盲盒”,都有啥?
來源:新華社
走進近日正式建成向公眾開放的貴州省地質博物館,一個造型奇特的模型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是6億年前的“海綿寶寶”貴州始杯海綿化石放大后的樣子。而真實的貴州始杯海綿化石只有米粒大小,由3根管狀物纏繞組成,外觀像是一枚心臟。
貴州始杯海綿化石放大模型(新華社記者 楊欣 攝)
記者了解到,海綿動物是所有動物門類中結構形態復雜程度最低的動物,被學術界廣泛認為是最接近動物原始祖先的類群。貴州始杯海綿化石的發現,將原始動物在地球上出現的實證記錄從寒武紀向前推進了6000萬年。
2006年夏天,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從貴州甕安采集了一些巖石,其中就藏著這枚“海綿寶寶”。從把標本帶回去,到2015年研究完成,花了足足9年時間。
穿越“石”空,來貴州看史前“海洋世界”。記者發現,不只是貴州省地質博物館,貴州省博物館、貴州大學等地,同樣“珍藏”了不少史前海洋生物化石。
在貴州省博物館,講解員宋曼向記者解釋,這是因為在幾億年前,貴州基本上是一片汪洋。三疊紀時期,這片浩瀚的史前海洋一直延伸到現在的歐洲和北美。此后由于復雜的地質作用,地殼慢慢上升、高原隆起,最終形成今天的云貴高原。
打開這個孕育了最初動物生命的海洋“盲盒”,我們都能看到啥?
在貴州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古生物研究中心的陳列室里,一枚長著八根觸手、呈螺旋放射狀的化石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它有著一個美麗的名字——八臂仙母蟲,因外形酷似仙女星系而得名。數億年前的動物,和百萬光年外的星空,就這樣被聯系到了一起。
圖為八臂仙母蟲化石(新華社記者 楊欣 攝)
學院老師蘭天告訴記者,八臂仙母蟲發現于貴州江口廟河(甕會)生物群,來自距今約5.8億年至5.5億年的埃迪卡拉紀。“和海綿這類底棲動物相比,仙母蟲已經屬于浮游動物,擁有更復雜和高級的生物形態。通俗來講,它是一只極為原始的‘蟲’。”蘭天說。
陳列室的另一頭,一枚距今約5.4億年至4.8億年寒武紀時期的林喬利蟲化石,則是小龍蝦的祖先。這枚化石能夠回答一些有趣的問題,例如,小龍蝦的蝦線為什么是在背部而不是腹部?
蘭天告訴記者,現代節肢動物的神經系統在腹部,消化系統在背部,與人類相反。“而我們最新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林喬利蟲的腦部結構,并通過熒光技術區分了它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的位置。”蘭天說,研究發現,在幾億年前小龍蝦的祖先就已經是今天這樣的內部形態了。
時間來到2.2億年至2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生物形態變得更高級,海生爬行類動物逐漸成為這片海洋的主宰。和海綿、蟲類這樣的“小不點”比起來,這一時期的動物很多已經是“大家伙”了。
在貴州省地質博物館,“鎮館之寶”梁氏關嶺魚龍9.3米的身長,昭示著它曾經在海洋里的霸主地位。而在貴州盤縣生物群發現的東方恐頭龍,脖子有1米多長,是軀干的兩倍。
圖為梁氏關嶺魚龍化石(新華社記者 楊欣 攝)
圖為東方恐頭龍化石(新華社記者 楊欣 攝)
在這個史前海洋“盲盒”里,有許多現代人難以想象的神奇生物,可也有一些生物仿佛掉進了“時間的縫隙”,數億年并沒有將它們改變多少。
記者走進貴州省博物館,有些三疊紀時期的魚化石,形態與今天的魚類并無太大差異。一種在三疊紀時期極為繁盛的空棘魚,一度被認為在白堊紀時期滅絕。“1938年,南非海域首次發現了這類魚的活體,被命名為‘拉蒂邁魚’,形態結構幾乎沒有改變,被稱為‘活化石’。”宋曼介紹道。
圖為中三疊世貝氏羅平魚化石(新華社記者 楊欣 攝)
圖為空棘魚化石(新華社記者 楊欣 攝)
貴州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古生物研究中心趙元龍教授告訴記者,貴州是一個古生物王國,這里從埃迪卡拉紀到寒武紀階段的早期后生生物化石資源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非常重要。“貴州這個階段的化石,可以說是動物生命的黎明。”趙元龍說。
在殷宗軍看來,貴州擁有全球獨一無二的化石寶庫,例如甕安生物群。“未來我們會繼續推進甕安生物群的研究,找到更多與動物相關的化石類群,為還原動物起源這個宏大的故事提供關鍵拼圖。”殷宗軍說。
記者:楊欣、陳嬙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