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2021-09-22 09:40:09
9月17日13時34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著陸,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順利出艙,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航天員在太空的一小步,代表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一大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雖然起步晚、基礎弱、底子薄,但是工程建設者心懷偉大夢想,接續迎難向前,僅用20多年就敲開了建設空間站的大門,也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重要貢獻。在挑戰世界尖端科技領域的艱難征程中,培養造就了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培育鑄就了偉大的載人航天精神。
仰望星空敢于追夢
中國人自古不乏仰望星空的勇氣與浪漫。從屈原向天叩問宇宙起源,到嫦娥奔月的美妙傳說,再到萬戶飛天的壯烈實踐,一次次仰望星空,都凝聚著中華民族上下求索、不斷超越的探索與跨越。回望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正是黨中央的戰略決策,把中華民族千年夢想化作國家發展戰略,引領開啟了壯麗的飛天征程。
1992年,黨中央高瞻遠矚,作出了實施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重大決策,中國載人航天由此邁出探索星辰大海的腳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載人航天工程是我國繼“兩彈一星”之后,又一項高科技國家重點工程。作為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規模最龐大、系統最復雜、技術難度最高、可靠性要求最嚴和風險挑戰最大的重點工程,面對航天強國的技術封鎖,沒有現成資料和經驗可以借鑒,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起步就瞄準世界先進水平,努力實現關鍵技術重大突破,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
人類在探索太空的歷程中,付出了無數艱辛努力,遭遇過數不清的挫折和重大犧牲。但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創造了成功率100%的優異成績。奇跡的取得,靠的是航天人對關鍵技術反復驗證,對方案嚴謹設計,對質量錙銖必較,對管理細致入微的嚴謹作風。“成功是差一點點失敗,失敗是差一點點成功”“成功不等于成熟、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這些話語道盡了載人航天事業輝煌背后的執著努力。
一人飛天凝結萬人心血。十四大系統、數千單位、十萬大軍,中國載人航天走到今天,可以說是調動千軍萬馬、歷經千辛萬苦、攻克千難萬險、造福千家萬戶、功鑄千秋萬代。無論一線二線、前方后方、軍隊地方,之所以甘為驚天動地之事、甘受“十年磨劍”之苦、甘做隱姓埋名之人,只為托舉起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之舟。
在載人航天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接續奮斗,推動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以令人驚嘆的速度一次次刷新中國高度,跨越了發達國家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
知難而進勇于創新
載人航天事業發展至今,沒有特別的夢想、特別的精神,不可能創造特別的業績。在載人航天工程建設實踐過程中,中國航天人所展現出來的精神特質,是一首史無前例的贊歌,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銘記。
“特別能吃苦”詮釋了航天人熱愛祖國、為國爭光的堅定信念。太空浩瀚美麗,令人神往,但是它對人類的要求卻極為苛刻。實現從飛行員向航天員的轉變,被前蘇聯航天員列奧諾夫形象地稱為“上天的階梯”,航天員一次次向艱難險阻發起進攻,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極限發起挑戰。低壓缺氧耐力檢查相當于以每秒15米的速度,被提升至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航天員冒著氮氣在血管中形成氣泡甚至氣栓的危險,忍受頭暈惡心甚至休克的反應,每次持續30分鐘以上。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說:“沒有異于常人的堅韌,很難熬過來。”在超重耐力訓練中,飛行員僅需持續承受5倍的重力加速度3秒,航天員卻要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往往面部肌肉變形,呼吸異常困難,但手邊請求暫停的紅色按鈕,20年來從沒有人碰過。
“特別能攻關”詮釋了航天人科學求實、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在天宮二號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某出口壓力數值不達標。科研人員馬上將壓氣機拆下來排除故障,發現一個排氣閥的閥芯上出現一個0.1毫米的多余物。為保證100%的可靠性,大家把管路一段一段拆下來檢查、吹除,直到找到多余物來源并清除所有多余物后才放心。
“特別能戰斗”詮釋了航天人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進取意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在工程論證、立項時,就大膽提出技術大跨越思路,跨過美俄從單艙到多艙的40年歷程,直接研制國際上第三代飛船,拿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三艙方案”。為了確保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后發優勢,在飛船設計、軌道控制、空間應用、航天員訓練、發射場和著陸場等方案論證設計中,廣大科技工作者知難而進、鍥而不舍,勤于探索、勇于創新,攻克了飛船研制、運載火箭的高可靠性、軌道控制等國際宇航界公認的尖端課題,不僅獲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而且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要求的科學管理理論和方法,展示了中國航天人卓越的攻關能力和創新能力。
“特別能奉獻”詮釋了航天人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崇高品質。載人航天是用生命去探險、用軀體去鋪路的神圣事業。從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來看,航天員始終與巨大風險、考驗為伴。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共有540多名航天員,其中27人在執行任務或訓練時罹難。2003年2月1日,正值中國航天員大隊選拔首飛梯隊的關鍵時刻,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重返地面過程中突然解體,7名宇航員全部罹難。當時,大家都為中國航天員的心理承受能力感到擔心,但沒想到的是,第二天,航天員大隊黨支部收到了全部參訓的14名備選宇航員遞交的請戰書,他們表達了一個共同心聲:“再大的風險也動搖不了我們征服太空的決心。”一致要求爭當首飛第一人。正是由于在航天人心中祖國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最大,他們才能始終以報效祖國、成就航天事業為最高榮譽,中國的載人航天之路才能鑄就輝煌、創造奇跡。
不忘初心甘于奉獻
巴丹吉林沙漠邊緣,黑河下游,坐落著中國第一個發射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離發射塔架不遠,就是長眠著700多位航天英烈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
這里埋藏著中國航天人的“根”和“魂”。“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也成為激勵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精神密碼。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歷經十年艱辛,讓中國航天誕生了目前為止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即便在世界航天的舞臺上,長征五號也是當之無愧的強者。截至目前,它已成功將嫦娥五號、天問一號、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送入了太空。
與精神鑄就同樣重要的是精神的傳承。今天的中國航天人,比世界同行平均年輕15歲,35歲以下的科研人員占工程科研人員的80%。“60后”唱主角,“70后”挑大梁,“80后”當中堅,堅守理想、勇于創新、艱苦奮斗、敢于擔當的年輕一代航天人,正在為實現中國載人航天新的突破積蓄強大力量。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九院的汪守利參加工作18年來,始終在一線從事設計工作,見證了載人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親身體驗了航天型號產品研制過程的艱辛與不易。他說,每一個型號的成功,都浸透著大量技術人員、操作者及管理者的勤勞智慧。特別是近年來,航天型號眾多,研制周期緊張,航天人正是秉承航天精神,刻苦攻關、大力協作,為航天夢強國夢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通信中心的王雷說,今年是建黨100周年,同時對于中國空間站工程和探火工程來說也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每一次航天任務都是對載人航天精神“力行”的最佳展現,作為基層支部的黨員,更應發揚紅色傳統,為建設科技強國和航天強國貢獻一己之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