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1-11-03 09:33:11
原標題:婚戀綜藝為何離真實越來越遠
來源:光明日報
近年來,在各種電視頻道和網絡視頻平臺上,婚戀綜藝節目蔚然成風,已經成為我們必須重視的影視文化現象。這些節目有的將夫妻之間的生活細節展現在觀眾面前,接受大眾的觀察和品評;有的直接變成了相親現場,不同條件的對象讓嘉賓挑花了眼;還有的采取真人秀和劇作雜糅的形式,讓男女藝人合創愛情劇本,合演愛情故事……這些婚戀節目不僅形式不斷翻新,持續吸引受眾眼球,而且話題感十足,頻頻登上社交平臺的熱搜榜。然而,一番熱鬧之后,婚戀節目能留下哪些積極思考呢?
從歷史上看,國內這種以婚戀為主題的綜藝節目創作,最早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從1988年山西電視臺推出的《電視紅娘》,到1998年湖南衛視創作的《玫瑰之約》,在很長的時間里,婚戀類綜藝節目的嘉賓基本以普通人為主,形式也較為簡單,注重的是服務功能和實用價值。為普通老百姓提供關于婚戀的信息和溝通的平臺,是當時婚戀節目的初心。
然而,在市場化的浪潮中,隨著綜藝節目之間的競爭加劇,婚戀節目無論在節目形式還是內容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2009年湖南衛視推出的《我們約會吧》正式掀開了電視真人秀相親節目的帷幕。緊接著,江蘇衛視于2010年推出的大型婚戀交友節目《非誠勿擾》火爆熒屏,進一步提升了這類節目的影響力。在這個時期,大批風格相似的婚戀節目相繼涌現,比如《百里挑一》《為愛向前沖》《愛情連連看》《稱心如意》《男婚女嫁》《非常完美》等。一些節目在角色選擇上雖然仍以素人為主,但迫于節目收視率競爭的壓力,開始有意地凸顯參與者之間的沖突、情節的懸念、隱私的窺視等,表現出明顯的娛樂化傾向。部分嘉賓甚至將參加節目視為走紅的“捷徑”,利用出格的言論或行為博取眼球,然后借機進入影視圈或者拍攝廣告牟利,這些都使婚戀節目的可信度遭到大眾質疑。之后,演藝明星也參與到婚戀節目中來,直接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從2014年開始,以演藝明星為戀愛嘉賓的節目大量出現,比如《如果愛》《我們相愛吧》《黃金單身漢》等。這種明星婚戀真人秀具有強烈的表演性質,與傳統婚戀節目為普通民眾提供婚介服務的形式和目的大為不同。
2018年,騰訊視頻推出《心動的信號》又引領了一種觀察類戀愛綜藝風潮。這種真人秀相親節目最大的特色是在真人秀現場之外設置第二現場,邀請明星、專家們充當“戀愛觀察員”,讓他們在演播室內以一種近似于全知全能的視角,觀察、評點和預測男女嘉賓們在戀愛過程中的表現。緊隨其后,各大電視臺和網絡視頻平臺相繼推出了《戀夢空間》《遇見你真好》《喜歡你我也是》《親愛的結婚吧》等十余檔觀察類戀愛綜藝。這類節目所選擇的嘉賓不是“白富美”,就是“高富帥”,其生活的環境要么是別墅,要么是游輪,充滿了奢華的氣息,嚴重脫離普通人的現實生活。嘉賓們在觀察員和觀眾的窺視下表演,每一個細微的動作和表情都可能被攝像機捕捉到。
從這個角度看,當下戀愛綜藝里的愛情故事更像是策劃包裝好的戲劇展演。在歌舞升平、幻覺一般美妙的影像世界里,很多現實世界的婚戀問題都被遮蔽了。當代青年大都承受著來自不同方面的壓力:或被父母催婚,或想戀愛卻找不到合適的對象,或工作太忙沒時間陪戀人。這些都是婚戀綜藝節目中的明星,或者“白富美”“高富帥”的嘉賓們無法體驗的。創作者忽略甚至屏蔽了普通老百姓的呼聲和訴求。為了吸引流量,一味在曝光嘉賓隱私滿足大家的窺私欲望,制造情感話題迎合受眾的八卦心理上下功夫。于是,婚戀綜藝節目曾經所持有的那種為普通百姓提供婚介幫助的初心,在消費主義浪潮中漸行漸遠,令人惋惜。
婚戀綜藝節目如何以更積極的形態匯入新時代的歷史洪流中,為普通百姓提供更為豐富的信息服務和更為健康的精神食糧,已成為從業者必須思考的現實問題。從理論上說,任何影像節目都承載著特定的社會現實訴求,反映特定的社會文化心理,婚戀綜藝節目同樣如此。在婚戀問題受大眾關注的今天,婚戀綜藝節目理應承擔起反映現實問題、發揮社會正能量的職責。這不僅需要相關管理部門的正確引導,也需要節目制作方堅守社會道德底線,充分發揮節目本身折射社會熱點問題的優勢,深入了解老百姓的現實困難,滿足廣大民眾的現實需求。此外,在節目制作上,節目的內容和形式還需要進一步創新,給廣大受眾帶來更好的觀看體驗,也需要合理把握公共利益與個人隱私之間的界限,從而更好地傳播健康的婚姻觀念和情感價值。只有這樣,當代中國的婚戀綜藝節目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作者:鄭奕,系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