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1-11-26 19:29:11
原標題:心許敦煌——記全國道德模范樊錦詩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蘭州11月26日電 題:心許敦煌——記全國道德模范樊錦詩
新華社記者張玉潔
83歲的樊錦詩又收獲了一份沉甸甸的榮譽——全國道德模范。她一生簡樸、淡泊名利,這些年所獲的獎章、獎狀、獎金,她悉數交回單位。“這不是我個人的榮譽,而是歸于敦煌研究院幾代人。”
退休多年來,樊錦詩每年仍有大半時間在敦煌。歷時10余年編寫、30多萬字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9窟考古報告》,是這位半個多世紀前從北大畢業的考古人如今最惦記的事情。
“樊院長最關心的就是考古報告。她總說,考古報告很重要,一定要靜下心來做,要對得起良心。”與樊錦詩一并參與考古報告撰寫的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館員王嬌說。
1963年,樊錦詩大學畢業來到大漠戈壁中的敦煌。“當初留下,就是對莫高窟有感情。絲綢之路孕育了敦煌,在這片祁連山雪水灌溉的綠洲上,中西文明交流薈萃。古人的智慧和創造,為我們留下了偉大的文化藝術寶庫莫高窟。”樊錦詩說。
住土屋、睡土炕、點油燈、喝咸水,貧瘠的戈壁沒有嚇跑這位北京出生、上海長大的女孩。夫妻常年兩地分居、孩子寄養在農村,生活上的困難與揪心也沒能讓她離開。
“敦煌的材料無比廣闊,內容無限豐富,工作多得不得了。”來到敦煌后,樊錦詩參加了莫高窟南區窟前遺址、敦煌七里鎮漢墓等發掘清理工作。她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成為學術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
1985年至1986年,樊錦詩牽頭負責莫高窟的申遺工作。“申遺給了我莫大刺激,世界文化遺產真是不得了的事!我才知道,國際上有關文化遺產的公約、憲章,文化遺產完整性、真實性等理念,文物保護和旅游開放的關系,文物保護與法律等。”
樊錦詩說,這件事促使她不再限于考古的天地,開始在實踐中學習法律、管理學等知識和各類政策,下定決心“把老祖宗留下的遺產管好”。
她的一大貢獻,便是用數字化的方法“管好”了風沙中佇立千年的莫高窟。“與20世紀初拍攝的照片相比,很多壁畫已經損壞模糊了。再往下發展下去,全都消失了怎么辦?”上世紀80年代末,出于這個擔憂,樊錦詩積極探索與國內外機構的交流合作,花了20年時間,做成了高保真的敦煌石窟數字檔案。
在她的倡導下,敦煌研究院創新旅游開放模式,在我國文化遺產地中率先開展游客承載量研究,并利用敦煌石窟數字檔案建成了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游客先觀看數字電影了解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再前往洞窟領略千年前古人留下的慧心妙筆。
“我們提倡負責任的旅游,對文物負責,也對游客負責。”她說。
樊錦詩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從繁重的管理工作中抽身后,便回歸考古本行,接著做“該做的事”——考古報告。
“樊院長有著做研究做到底的精神。她搜集國內外大量資料,經過非常詳細的對比研究,才會提出自己的結論。但她從不以‘權威’自居,和我們討論、聽取我們的意見,總想著培養年輕人,為年輕人的發展考慮。”王嬌說。
在自稱“80后”的樊錦詩眼里,大漠戈壁中一代代人堅守接力,所要做的無非兩件事:一是陪伴好莫高窟,二是不斷地探索前進。
“我相信事情是一棒接一棒地做。我做了我的這一段,現在能做一點是一點。我期待并且相信年輕人會做得更好,繼承‘莫高精神’砥礪前行,為人類的文化遺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樊錦詩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