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竹軒
在糧食安全面臨諸多挑戰的今天,有限耕地資源如何發揮最大效益,已然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核心議題。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提出的“三個并重”原則,不僅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深度實踐,更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對于筑牢我國糧食安全根基具有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新建和改造并重,繪就農田新畫卷。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然而我國耕地資源“總量大、人均少”,分布與質量狀況也不容樂觀。新建高標準農田是拓展優質耕地資源的重要手段,應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增產潛力區和大型灌區布局。通過田塊平整,讓土地更適宜規?;N植;建設灌排設施,確保農田旱澇保收;開展土壤改良,提升土地肥力,將零碎的小農田匯聚成集中連片的現代化良田,為糧食生產打造堅實平臺。同時,不能忽視已建成高標準農田的動態改造。歷經歲月,部分設施出現老化,如不及時修繕升級,將影響糧食產能。我們要聚焦水利設施升級,讓農田灌溉更高效;注重地力培育,維持土地長久肥力;推進智慧化改造,推動傳統農田向“智慧田”華麗轉身,讓農田在科技的加持下“耳聰目明”,實現高效生產。如此,新建與改造雙管齊下,才能構建起現代化農田體系,為糧食安全筑牢穩固基石。
數量和質量并重,守護耕地生命線。提升耕地質量,要精心培育土壤,根據不同土壤類型和作物需求,精準配方施肥,讓土地“吃”得健康、“長”得茁壯。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減少病蟲害對莊稼的侵害,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在農田周邊營造生態緩沖帶,種植花草樹木,為昆蟲、鳥類等提供棲息之所,構建起農田生態系統的“防火墻”。同時,《方案》明確到2035年力爭將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累計改造提升4.55億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3億畝。通過“提質”與“擴面”協同發力,為農民增收和糧食安全提供了雙重保障。我們要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水土流失和土壤鹽堿化,讓耕地成為“綠色銀行”,源源不斷地生產出優質糧食。
建設和管護并重,筑牢糧食安全堤。建設是基礎,管護是關鍵,建設和管護并重是確保高標準農田長期發揮效益的重要保障。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建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心組織、嚴格把關。然而,如果建成后的農田管理不善,再好的設施也會逐漸荒廢,糧食安全也就無從談起。在建設過程中,要嚴格遵循相關標準和規范,選用優質的材料和先進的技術,確保工程質量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要加強對施工過程的監督管理,建立健全質量監管體系,讓每一寸農田都成為“放心田”。建成后的管理同樣不容忽視,要建立專業的管理隊伍,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確管理責任和目標,加強對農田設施的日常維護和保養。利用信息化手段,對農田進行實時監測和動態管理,及時掌握農田的“健康狀況”。此外,還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指導,提高他們的科學種田水平和管理意識,讓農民成為高標準農田的“守護人”。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以“三個并重”筑牢糧食安全根基,是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讓我們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種地更有底氣,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為實現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好評中國系列評論欄目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