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1-12 16:18:01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題:“網絡民粹主義”何去何從
新華社記者劉莉莉
數字化時代放大了西方社會固有或新生發的各種矛盾,催化著政治、經濟、階層、信仰、身份認同、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和分歧出現和加深。在新媒體、社交媒體等新傳播工具沖擊下,“民意”被誘導、被裹挾、被塑造、被歪曲、被撕裂,甚至被偽造。以至于,“得社交媒體者得天下”一說,被越來越多西方政客認同和追捧。
在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將社交媒體視為勝選的一大利器,上臺后仍將繼續“推特治國”;在歐洲,極右翼政治勢力利用網絡,正將整個政治光譜向右移動;在日本,“推特”“臉書”正成為右翼否認歷史、發表謬論的新舞臺……
特朗普本人曾說,“善用媒體,還要學會虛張聲勢”,“好名聲比壞名聲強,壞名聲比沒名聲強”。誠然,數字化時代,一些極端觀點和言論在社交媒體上正裹挾著一股乖戾之氣,沖擊西方傳統的輿論體系和民意渠道,“網絡民粹主義”正成為西方政治生態的顛覆者。
在數字化時代,西方民意為何被扭曲,民主為何失靈失效?首先應當從西方國家民粹主義泛濫的現實談起。
從外部來看,全球化帶來的國際經濟競爭加劇,沖擊西方國家,導致大量美歐藍領工人陷入拮據處境,而這一人群正是支持特朗普和英國脫歐的中堅力量;從內部來看,西方國家昔日“橄欖型”社會正在向“水桶型”或“蠻腰型”社會發展,階層之間出現分化,政治上出現極化……外部沖擊和內部對立交織,為民粹主義盛行提供了土壤。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馮仲平認為,在西方,民粹主義與新媒體實現了相互聯合,而民粹主義之所以能取得大的發展,也主要依賴新媒體。
其次,互聯網技術改變了傳統民意產生的過程和基礎。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社交網絡獲取信息,這使得人們只聽到其中一方論點的機會越來越多。
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研究員儲殷說,社交網絡使邊緣人群獲得發表意見的機會,這無疑是一種進步,但網絡觀點并非民意的完整體現,同時網絡意見往往較為偏激和任性,缺乏理性思考,情緒化嚴重,甚至出現小道消息、謠言滿天飛的情況,攪亂了輿論體系。
再次,西方民主價值觀和模式自身的缺陷,也在數字化時代被進一步放大。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危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向陽說:“現如今,西方民主制度已顯陳舊,常年失修,出現失靈,例如美國選舉人制度存在弊端,敗選的人并不服輸,而歐洲國家經常草率公投,這無疑是一種政治上的豪賭。”
陳向陽認為,新媒體技術已形成潮流,這給一些“另類”政客創造了異軍突起的機會,例如特朗普正是憑借在新媒體上的強大影響力擊敗眾多建制派候選人。同樣,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主席瑪麗娜·勒龐也經常在“推特”上發聲,以此收獲大批追隨者。
在數字化時代,“網絡民粹主義”加劇了西方國家政治生態的不穩定性,加大了在內政外交上“暴走”的可能性,值得警惕和深思。(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