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2017-03-10 21:56:03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郭媛丹】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副所長、深海載人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顏開3月10日對《環球時報》表示,被指有“軍事用途”的深海空間站主要是用于科學考察。
本世紀初,中國啟動“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的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工作。
2012年7月,“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目前也是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此后,“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先后在西南印度洋、西北太平洋、西北印度洋等海域完成科學應用下潛,共完成了上百次試驗性下潛,取得很多成果。“這些成果是海洋、物理、化學以及生物學家通過搭載 ‘蛟龍號’潛水器到現場考察,取得很多成果。”顏開表示。
除了“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目前4500米載人潛水器已經進入總裝階段,下半年將交付使用,11000米載人潛水器也已在研制,預計2021年進行海上試驗。顏開介紹,“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可以在水下停留12小時,只能容納幾個人。未來的深海空間站可能是千噸級的,可以在海底停留半個月甚至幾個月,而且可同時容納幾十個人一起工作生活。
顏開對《環球時報》表示,“‘蛟龍號’潛水器可以覆蓋全世界99.8%的海洋面積。剩下0.2%指的是幾個大洋深溝。研制11000米的載人潛水器就可以覆蓋剩下的0.2%海洋面積,實現全球海洋面積全覆蓋。科學價值非常大,有利于人類去探索未知世界。”
即將交付使用的4500米載人潛水器實現了全國產化,提高了作業能力,安全可靠性等性能方面進行了提高。萬米載人潛水器的研制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包括承受萬米級水壓環境的材料、結構、通訊、能源等一系列技術問題。一旦研制成功則意味著我國具備萬米載人深潛能力,深海實驗室即將變為現實。
對于深海空間站的發展,國際社會非常關注。外界分析認為,在軍用領域,深海工作站具有戰略作用。在戰爭中,解放軍可用此部署反潛戰監視系統,探測敵方潛艇。 顏開認為,這些觀點有炒作嫌疑,深海空間站主要是用于科學考察。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深海空間站主要是發現新物種,對海底環境、礦產資源等進行科學考察的平臺。”
一位專業研究人員3月1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建造潛水幾千米以上的深海空間站,其技術難度,經費投入都是相當可觀的,遠高于太空空間站。從目前的技術能力看,向深海空間站輸送物資和人員十分困難。如果深海空間站用于反潛作戰,那代價也太高了,與現有的反潛技術手段比,性價比太低。成本巨大就不可能建設多個深海空間站,也就不可能對特定海域進行有效覆蓋,反潛效能就要大打折扣,得不償失。因此,科學研究應當是其主要的用途。
這位人士說,“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我們有能力開展一些太空或深海的探索研究,為世界的和平發展,為全人類謀福祉,但總有一些人,見不得中國的發展進步,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總是在中國的發展問題上說三道四,逆世界潮流而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