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3-28 16:39:03
新華社北京3月28日電
新華社記者葛晨 張偉 楊定都
經過9個多月的爭論和醞釀,英國政府定于本月29日宣布啟動脫離歐盟的程序,英國“脫歐”將由此邁出標志性一步。
如果把英國“脫歐”比作一場戲劇,那么,這無疑是一場沒有劇本的“懸念劇”,落幕之前,沒人知道最終會怎樣結局:英國和歐盟是“和平分手”,還是“互相傷害”?中英、中歐關系可能出現哪些調整?
按照程序,英國宣布啟動脫歐程序后,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將在48小時內拿出一份“談判草案”。4月29日,27個歐盟成員國將舉行特別峰會,商定更為具體的談判方針。接下來,歐盟委員會還要取得成員國的授權,才能與英國進行談判。因此,談判可能在6月或7月開始。
雖然談判還未開始,但英國和歐盟已經各自表明強硬立場,擺出互不相讓的架勢。在英國方面,首相特雷莎·梅今年1月發表“脫歐”演講,一方面表示英國選擇“硬脫歐”,不會留在歐洲共同市場,另一方面警告歐盟不要借機“懲罰”英國;在歐盟方面,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公開表示,英國“不能裝作從來都不是歐盟成員國的樣子”,必須為“脫歐”支付高額賬單,而這一賬單可能高達500億至600億歐元。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說,英國與歐盟在“隔空喊話”都表達強硬立場,目的就是不愿意輸了氣勢,從而掌握談判的主動權。英國“破釜沉舟”的態度背后,既是為了迎合國內“脫歐派”的民意,也是為了降低民眾對談判的期待。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馮仲平認為,現階段,英國和歐盟都有一些“情緒化的表達”,還沒有真正理性地對待談判。考慮到4月和5月份的法國大選、9月份的德國大選,實質性的談判可能會在今年下半年展開,前期更多的是相互摸底。
一旦真正坐在談判桌前,英國和歐盟將面臨一系列復雜難解的問題,需要一項一項敲定,首先就是在對方領土生活的公民權益問題。
現階段,約有300萬歐盟其他國家公民在英居留,100萬英國公民在歐盟其他國家居留。單從人數上看,英國在談判中比較有優勢,但在英國的歐盟公民大多是來自中東歐的勞工,而在歐盟的英國公民則主要集中在西歐、西南歐,形成輸入和輸出不對等的局面。英國希望采取對等原則解決這一問題,而歐盟反應消極,尚無明確立場。
在很多觀察人士看來,這可能還是雙方容易達成協議的問題之一,最艱難的還是經貿問題,即在英國退出歐洲共同市場后,以何種方式處理與歐盟的經貿關系。
此外,在極右翼勢頭上升的大背景下,“脫歐”談判還是一個敏感事件,每一步進展都可能影響選民心態和政治風向。
崔洪建表示,英國和歐盟內部的極右翼勢力都是各自“痛點”,因此雙方談判需要謹慎制定日程,盡量避開重大事件,以免產生不必要的刺激。英國此次選擇在29日啟動脫歐,也是為了避開之前的荷蘭大選以及《羅馬條約》簽署60周年等節點。
雖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但隨著英國“脫歐”進入操作階段,其潛在影響必將逐漸顯現。對于中國等非歐盟國家來說,英國和歐盟未來的經貿安排是最重要的話題。
馮仲平認為,英國脫歐對中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經濟方面。單就中英經貿關系而言,可謂利弊兼有。弊在于,很多中國企業投資英國,目的在于借機進入歐盟市場。英脫歐后,相關企業需要重新考慮這一策略,并作出相應調整。利在于,離開歐盟后,英國將加速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經貿合作制度。
根據他的判斷,中英關系近年來發展迅速。未來英國延續目前積極務實對華政策的可能性很大。就中歐關系而言,在經濟、政治等各個領域都不會發生太大變化。
也有業內人士告訴新華社記者,離開歐盟之后,英國經濟難免受到影響,但考慮到這種影響存在滯后性,人們需要更長時間去觀察和評估。一些著眼歐洲市場的投資者已經著手把原先設立在英國的總部搬遷到德國,但對于著眼非歐洲市場的投資者來說,現階段并不需要太多改變。
崔洪建認為,面對英國“脫歐”變局,中國一方面要采取避險、穩定的策略,保證既有對英、對歐政策的延續性,另一方面也要主動開拓,比如利用今年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二十國集團漢堡峰會、中德建交45周年等機會,與歐洲國家開辟新的合作領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