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3-30 15:52:03
新華社布魯塞爾3月30日電題:“脫歐”不是歐洲的末日
新華社記者鄭江華
該來的總是要來。在“脫歐”公投9個月后,英國駐歐盟大使3月29日向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正式遞交了“脫歐”信函,由此正式啟動了“脫歐”程序。
“對歐盟和英國而言,這都不是值得高興的一天”。這是圖斯克在收到信函后舉行的發(fā)布會上的話語,神情凝重。很明顯,在未來預定兩年的“脫歐”談判中,布魯塞爾和倫敦雙方都不是贏家,談判的實質是控制“分手”給雙方帶來的損失。
對英國來說,不僅要面臨極其艱難的談判,涉及人員往來、經貿關系等一攬子安排,還要面臨蘇格蘭已經在推動的第二次獨立公投,以及北愛爾蘭與歐盟成員愛爾蘭之間有可能調整的邊界安排。此外,據(jù)蘭德公司最近發(fā)布的一份報告,法國和西班牙也可能會重新審視加來和直布羅陀的邊界安排。
對歐盟來說,44年“老會員”英國的退出,意味著這個全球最大的一體化集團少了一個身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成員、一個占歐盟預算15%的出資大國、一個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一支重要的核力量。無怪乎圖斯克在發(fā)布會最后意味深長地說:“我們已經開始想你了。”
客觀地看,英國“脫歐”的確對歐盟一體化造成了嚴重沖擊,但英國向來有“光榮孤立”的傳統(tǒng),自1973年加入歐盟前身歐共體以來,一直游離于多個政策領域的一體化之外,所以歐盟是否會因此而傷筋動骨,現(xiàn)在下定論還為時尚早。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回首歐洲一體化過去60年發(fā)展歷程,可以看到它正是在跌跌撞撞中一路走向壯大。
上世紀50年代,歐洲一體化剛起步之際,“歐洲防務共同體”計劃就因法國國民議會的否決而胎死腹中,但西歐6國之后后簽署《羅馬條約》,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上世紀60年代,歐共體因法國反對部長理事會實施“多數(shù)表決制”而遭遇長達6個月的“空椅危機”,最終以法國獲得事實否決權而解決;上世紀90年代初,丹麥在全民公決中否決了直接推動歐盟誕生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直到獲許不參加貨幣、防務、司法等領域的合作后,才再次公投通過。
進入新世紀后,歐盟路途仍舊坎坷。2001年,愛爾蘭選民在公投中否決了旨在改革歐盟機構和為歐盟擴大做準備的《尼斯條約》,直到其農業(yè)和商業(yè)利益得到保證后,才于次年再次公投批準該條約;2005年,《歐盟憲法條約》因法國和荷蘭選民在全民公投中否決而夭折,但歐盟在2009年以《里斯本條約》取而代之。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在種種挑戰(zhàn)中,歐盟充滿韌性,已從最初的西歐6國經濟共同體發(fā)展成為一個擁有28個成員國、人口超過5億的大型區(qū)域一體化組織。
去年6月英國“脫歐”公投后,歐盟在震驚之余已經開始反思一體化走向,并在今年3月初公布了關于歐盟未來的白皮書。白皮書說:“歐盟總是處在十字路口,但也總是能不斷適應并演進。”
對于英國也一樣,“脫歐”也不是世界末日。英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在歐洲還屬于“大塊頭”,在國際外交舞臺上縱橫數(shù)百年,與歐盟的談判也并非只有任人宰割的份。更何況,英國本來就沒有加入申根區(qū)、歐元區(qū),與歐盟的切割所導致的“余震”和“后遺癥”比一般成員國要小些。
“雙輸”不是末日,減損才是正理。既然已選擇了“脫歐”這條“雙輸”之路,歐盟與英國雙方都必須展現(xiàn)政治智慧,努力做到好聚好散,避免“分手成冤家”的尷尬。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