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參考消息網
2017-05-25 08:27:05
參考消息網5月25日報道外媒稱,重慶24歲的美發師聶鳳過去兩周成了重慶的大紅人,但和一些直播時代嘩眾取寵的“網紅”不同,她走紅靠的可是“真功夫”:千錘百煉的剪發手藝,還有頭頂上那特別引人注目的“副教授”光環。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5月24日報道,年紀輕輕的“剪發妹”如何一躍成為副教授?原來,聶鳳2015年以重慶五一高級技工學校學生的身份,參加了巴西舉辦的“世界技能大賽”并摘下美發項目金牌,為中國在該賽事中取得了“零的突破”。
報道稱,憑此成績,聶鳳去年6月獲重慶市政府破格頒發高級專業技術資格,相等于“副教授”等級。同樣吸引眼球的是,她去年獲頒“國務院特殊津貼”,該津貼是國家對高級專業技能人才的獎勵與認可,是非常難得的殊榮。
“剪發妹+副教授+國務院津貼”這個“重磅”組合,在重慶輿論界掀起熱議,“剪發妹”從平凡學妹蛻變為世界級美發師的勵志故事,近兩周也成了許多中國媒體報道的焦點。
這位外形帥氣、個性爽朗的副教授,求學時期一段故事尤其為人所津津樂道。她的師傅形容,學徒身上有“一股重慶妹子特有的韌勁兒”,一個發型可練上千遍,一天練習12小時,練到手腕疼也不說,每年休假不超過10天,六年內剪掉3000多個頭模,頭模費就花了100多萬元人民幣。
民間和媒體對“剪發妹變副教授”的好奇和振奮,和隨之而來、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不單因為這是一則充滿“正能量”的故事。實際上,聶鳳的高度曝光和走紅,也與中國官方近年來提倡“工匠精神”,以及大力培養技能人才的大環境不無關系。
報道稱,過去二三十年,中國的飛速發展催生以快與狠主導的制造思維,產品與服務的品質卻不時被外界所詬病。不過,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企業技術能力須相應提升,中國政府近年來積極提倡“工匠精神”,鼓勵企業與個人秉持極致的態度,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
此時,民間和媒體對聶鳳的盛贊,反映出普羅大眾對技能人才和“工匠精神”有了更多認同和尊重,尤其當這名“工匠”是一名青春活潑、出自非典型“高學歷”職業的年輕女生。聶鳳學藝過程中“一個發型練上千遍,剪掉3000多個頭模”的故事,便近乎完美符合了“工匠精神”的論述。
但凡事都有兩面,“工匠精神”賦予各行各業勞作者價值與尊嚴,強調不斷雕琢、改善,這反過來看,等同于工作要求更高、效率可能較低、成本可能抬高。或許因為這樣,“工匠精神”獲得更多尊重和認可,并不代表有更多技能人才如今愿意擔任“工匠”。
有分析指出,中國高技能人才的數量與“制造業第一大國”的地位仍不相稱。而以美發業為例,當聶鳳被《聯合早報》問及重慶有沒有年輕人志愿是當美發師時,她苦笑了一陣,坦白說:“沒有啊。”
她解釋說,美發師在中國是“很普通”的職業,更多被視為謀生手段,而非一門需要投入和培養的藝術,入行門檻較低,一般培訓兩三年就可成職業美發師,和一些歐洲國家需要經歷五到七年正規課程的要求大有不同。
六年內剪掉3000多個頭模可以靠個人信念,但年輕一代加入美發行業的欲望,卻不是光談浪漫的“工匠精神”便可促成的。畢業后選擇留在母校執教的她,如今對提升重慶乃至中國美發行業的水準有了實際的想法:通過參加國際賽事,讓更多青年技能人才站上國際舞臺,并將國際化賽事中的標準化理念,引入日常的教學中。
報道稱,持續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實現更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是許多國家與發達經濟必須邁過的一道檻。 “副教授”的頭銜,讓聶鳳一下子與“飽讀詩書”的專家學者們并列,看似平凡的洗剪吹,也確實一直都是一門需要精雕細琢的藝術。她向我形容美發師職業的這句話,便挺有一名幾經深思教授的風范:“美發更多是藝術,就像看醫生解決身體的毛病,通過一個發型,能把一個人心里的毛病修復好,讓人變得更加有自信。”
圖:聶鳳。(源于網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