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11-02 21:44:11
新華社東京11月2日電
新華社記者錢錚
近期,日產汽車公司、神戶制鋼所和斯巴魯公司三家知名日企被曝造假和違規操作。而去年三菱汽車和鈴木汽車被曝篡改燃效數據,日產涉嫌尾氣檢測造假遭韓國環境部起訴,對消費者來說仍記憶猶新。曾經,“日本制造”在全球范圍內都是品質卓越的代名詞,而如今“日本制造”也變得讓人不放心。
日本制造業為何“造假”頻發?日本愛知大學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李博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日產、神鋼、斯巴魯不正當行為的背后,暴露了日企在用工制度、人力成本控制等方面共同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部門在監管層面的漏洞。
李博說,日本經歷了“失去的20年”,經濟長期低迷,再加上少子老齡化使國內市場大幅萎縮,需求不足導致行業內競爭加劇,企業過度追求降本增效。
李博認為,從企業管理層面看,日本企業終身雇傭以及年功序列工資制度依然根深蒂固。這些制度雖能提高員工歸屬感和穩定程度,但也導致人員流動性降低、新陳代謝變緩,導致企業競爭力和效率降低。
從人力成本控制層面看,日本企業過于重視人力成本控制,企業盡可能壓縮正式員工數量,導致臨時工、兼職、派遣合同工等非正式雇傭人員大量增加。這類人員多數未經過專業培訓,只負責一些簡單重復勞動。日產和斯巴魯的汽車檢查問題就源于此。
李博指出,非正式雇傭人員的增加拉低了日本制造業技術工人的整體水平,在執行標準時也會大打折扣,增加了工作失誤和事故的幾率。
他說,從監管層面看,制造業丑聞頻發暴露了相關部門在政策制定和執行上的漏洞。李博說,神鋼多年前就開始篡改數據,但直至今日才被曝光,國家監管的責任很大。日本政府雖然在法規制定和標準執行上發揮主導作用,但由于日本制造業比較成熟,政府過于信賴企業、行業的自律能力,導致國家監管不足。此外,監管機關人手不足也是問題關鍵所在。
在日產和斯巴魯丑聞相繼被曝光后,共同社文章也指出,檢驗完全甩給生產商,這種基于“性善說”的制度似乎無可避免地要面臨調整。
李博認為,短時間內,這一連串事件對日本長期塑造的工匠精神等正面形象沖擊非常大,嚴重損害海內外消費者對日本制造的信心,也難免令高質量產品受到連帶沖擊。但事實上,日本多數工業產品水平和質量還是非常好的。
他說,上述事件會促使日本政府加大對企業的監管力度,讓日本企業更加重視內部監管,推動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標準的細化。而在社會價值觀層面上,這些事件會讓日本國民和企業冷靜和客觀地認識日本制造業出現的問題,走出對日本制造的盲目迷信,對重塑日本制造的品質產生積極影響。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