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日報網
2025-05-14 14:53:05
玻利維亞科學家、安第斯路國家科學技術組織主席兼創始人馬爾克·卡貝羅5月13日在《中國日報》撰文稱,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于13日在北京舉行,包括促進科技合作等議題備受關注。
中拉科技合作不斷深化
文章指出,首屆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科學日活動已于4月23日在北京舉行。這一活動具有里程碑意義,展現了中拉論壇正式運行十周年取得的重大進展,凸顯了雙方在科技和創新領域不斷深化合作。這些領域不僅被視為經濟增長引擎,更是可持續發展、相互尊重與世界和平的支柱。
在此背景下,“以創新驅動南南科技走廊”的概念應運而生,這不僅是一項合作框架,更是旨在加強科學主權、區域一體化和技術韌性的長期外交戰略。對于那些在全球科技領導力方面歷來處于弱勢地位的國家來說,這條科技走廊代表著務實而充滿希望的發展道路。
科技合作實踐表明,科技外交不再局限于國與國之間的對話,而是正在成為共同加強能力建設、促進知識共創和攜手應對全球挑戰的途徑。
如今,拉美地區越來越多地參與中國主導的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和培訓項目,這并非被動地接納技術成果。事實上,這有助于促進知識傳播。
打造“南南科技走廊”意義重大
文章進一步表示,“南南科技走廊”正在形成制度框架。這不僅體現在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科學日等活動中,也體現在越來越多的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契合的科學協議、交流計劃以及合作項目上。
這條科技走廊將為全球議程帶來“全球南方”的新聲音和新方法,讓拉美等地區實現科學伙伴關系多元化,并針對生物多樣性喪失、能源轉型、城市規劃以及數字治理等一系列問題設計出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這條科技走廊將推動各國基于共同的優先事項、自身專長以及相互信任進行談判。它不僅關乎發展,也關乎科技外交。
值得一提的是,各國無法通過單獨行動或單邊政策來應對氣候變化、流行病和資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戰,必須以科學、外交和團結為基礎協調行動。
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科學日活動向世界表明,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已準備好共建未來,科技合作不再是次要議題,而是外交政策和區域發展的核心要素。
(英文原文刊發于《中國日報》智享匯欄目)
(編輯:嚴玉潔 王輝 周鳳梅 朱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