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聲在線
2019-05-20 20:38:05
毫厘之間見“匠心”
——記湖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湖南兵器長城機械有限公司鉗工劉建偉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胡信松 通訊員 肖軍勇 李杰明
“導軌精度要達到頭發絲的三分之一,無法通過機床校正,最精細的東西還得靠人工。”5月20日,在湖南兵器長城機械有限公司“劉建偉技能大師工作室”,劉建偉正在為某新型導彈裝配檢測裝置校正底板導軌。
1996年,技校畢業的劉建偉被分配到湖南兵器長城機械有限公司,成為一名普通的鉗工。
起初,這個貌不驚人的年輕人并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師傅只是覺得這個小伙子吃得苦,多少個晚上一個人在車間汗流浹背地揮舞著銼刀,苦練基本功。第一年,一把銼刀反復練習,直到手掌起血泡,而后是老繭。
參加工作后,劉建偉覺得缺少的不光是經驗,還有理論知識,他先后系統學習了《機械原理》《金屬加工工藝學》等大學工科課程。
鉗工是機械制造中最古老的金屬加工工種。隨著機床的發展和普及,大部分鉗工作業已經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但仍有一些精密加工需要依靠工人的手藝來完成。
鉗工這個行當,所處的單位不同,對技術的要求也不一樣。作為軍工企業的鉗工,在技術上的要求要遠遠高于其他行業。
“像我們做的軍工產品,如果出現次品可能就是災難性的后果;產品優劣,有時就取決于毫厘之間的較量,我們的長度單位都是以毫米和微米來計算。”通過無數汗水的浸泡和磨礪,劉建偉設計和制作的刀具、模具、量具、夾具等,其精度幾乎都能達到0.001毫米,表面粗糙度能達到0.2微米。
在精細加工方面練就的一手絕活,劉建偉逐漸成為公司里的“鉗工大拿”,公司科研生產遇到技術瓶頸時,只要他加入,“疑難雜癥”就能迎刃而解。
一次,公司加工一個新產品,精度要求特別高,最小窄槽只有0.5毫米、尺寸要求為正負0.01毫米,憑肉眼加工根本達不到精度要求,國內也沒有這樣的專業加工設備。
面對正負0.01毫米的加工精度,很多人“怵頭”,這個用肉眼幾乎看不出來的變化,要用手工敲打出來,難度可想而知,劉建偉卻選擇了“知難而進”。
他連續好幾天泡在車間里,在認真消化圖紙的基礎上,憑借多年的實踐經驗,通過反復試驗摸索,成功研制出一套專用刀具,其工作效率較傳統方法提高10倍,每年可為公司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80多萬元。
這項操作法被湖南省職工技協命名為“劉建偉刀具加工法”。
“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是劉建偉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遇到技術難題,劉建偉總會用這句話來鼓勵大家。
湖南兵器長城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雙云介紹,近幾年公司的軍品訂單多樣化,加工品種多、形狀復雜、尺寸及精度要求高,需鉗工制作的品種就有400余種,幾乎全無通用工具。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劉建偉和大家反復查閱圖紙,研究工藝,仔細琢磨,最終設計制作了一套鉆、鉸、锪孔定位夾具,從而達到操作簡易、快速方便的目的,加工出來的產品質量合格率達到98%以上,還可提高工效4倍,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每年可節約生產成本135萬元。
劉建偉先后獲得“湖南省技能大師”“湖南省百佳首席技師” “第十二屆全國技術能手”等稱號。
2016年,在湖南省“十行狀元、百優工匠”競賽中,劉建偉一舉奪得“鉗工狀元”稱號;2017年被授予湖南省五一勞動獎章。
23年來,劉建偉手中的鉗具換了一批又一批,他的雙手也磨出了厚厚的繭。這個從技校畢業的鉗工帶著謙遜與好學,憑借一顆匠心與責任心,潛心鉆研“毫厘”之間的學問,為我國軍工事業的發展貢獻青春與智慧。
金屬加工行當里,有句話叫“鉗工累死人”,劉建偉解釋:“鉗工這種工作,要靠雙手去打磨各種零件,加工、裝配、修理,費時費力且強度極高,一般人不愿意干。”
但技藝需要傳承,劉建偉深知,先進技術只有被更多的職工所掌握,才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他通過“傳、幫、帶”,將自己琢磨出的新方法、新技術傳授給其他鉗工,他帶的一批“80后、90后”徒弟,如今都成了公司技術骨干。
劉建偉說,最初是源于喜歡,而現在是出于責任。“如今技術工人的缺口非常大,年輕人不喜歡干這個,我就是想把這技藝傳承下去。”
■工匠感言
保持一顆平常心,耐得住寂寞,不計回報的堅守和努力,是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內涵。
——劉建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