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聲在線
2019-05-25 08:07:05
19位外媒記者編輯深入探訪長沙縣、寧鄉市、瀏陽市的農村——
“湖南農村很美麗很宜居”
5月22日,“一帶一路”主流媒體記者參觀寧鄉市稻花香里農耕文化園。 李曜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國斌
正在快速發展的中國,對于許多外國人而言,是神秘又陌生的存在。他們對中國農村的現狀,更加不甚了解。
5月21日至23日,“‘一帶一路’主流媒體湖南行”活動在長沙舉行,來自18個國家的19位資深記者編輯深入長沙縣、寧鄉市、瀏陽市的農村實地采訪。
“湖南的農村很美麗,很宜居。”3天的走訪中,長沙縣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金井茶園,寧鄉市炭河古城,瀏陽市大瑤鎮花炮廠等地,都給采訪團成員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實實在在感受到了“鄉村振興”為湖南農村注入的活力。
不少外媒記者表示,中國的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要把湖南農村的發展經驗記錄下來,傳播給所在國家的讀者。
“湖南鄉村振興做得很成功”
“綠色”“美麗”“宜居”……一路上,外國記者們對湖南農村贊不絕口。
走進長沙縣開慧鎮錫福村,綠樹縈繞,花香沁脾,一棟棟鄉村小樓點綴其中。以前村里有100多人在外打工,前幾年村里采用“村委會+企業+農戶”的合作模式發展鄉村民宿。到現在,全村已有21棟民宿,并建成“魔方營地”兒童游樂、熱氣球公園、“慧潤鄉村酒吧”等配套設施,還實現了農村生活污水的生態處理。鄉村旅游日漸紅火,在外打工的人紛紛回到村里發展產業。
漫步在錫福村的柏油路上,坐在鄉村酒吧里喝上一杯酒,這樣便利、悠閑的生活,與外國記者們對中國農村的印象有很大的差別。
“我還以為中國的農村道路崎嶇、交通不便,現在看來,并不是這樣。”蒙古通訊社總編輯路桑多吉·巴特巴亞說,從幾天的走訪看,湖南的農村風景很美,發展很快,農民的生產生活都已經非常現代化。
草地青青,溪水叮咚。寧鄉市稻花香里農耕文化園內,傳來一陣陣孩子們天真爛漫的嬉笑聲,跳房子、踢毽子、玩獨輪車、滾鐵環、穿越迷宮,孩子們陶醉其中。格魯吉亞主流新聞社總編輯納塔莉亞·阿瑪羅貝麗,對眼前的一切倍感好奇。
納塔莉亞·阿瑪羅貝麗坦言,“這次湖南鄉村之旅讓我很震驚,湖南鄉村振興做得很成功,讓農村越來越富有,這是中國的壯舉。”她說,參觀的這些鄉村,并沒有出現空心化,相反,農村和城市一樣宜居,農民可以在親近自然的同時享受現代的生活品質。
寧鄉市的優卓乳業,在鄉村建起了現代化的生態養殖場,吸納勞動力就業,從而帶動農民增收和鄉村經濟發展。這是湖南通過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的縮影,得到外國記者們的肯定。
“湖南的農村生態環境很好,空氣清新,令人驚訝。”在俄羅斯塔斯社編輯左基娜·克里斯蒂娜看來,盡管俄羅斯農村的生態環境也好,但是相比之下,中國農村的基礎設施更全。
“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迷人和悠久”
站在高處,長沙縣金井鎮萬畝茶園綿延如錦,滿目翠綠。
“實在是太美了!”烏克蘭通訊社記者維奧萊塔·柴可夫斯拉一邊贊嘆金井鎮萬畝茶園,一邊不斷按下快門,定格眼前的美景。
“茶產業發展為居民帶來的實際收入有多少?”“茶葉的加工技藝、產品的檢測流程是怎樣的?”“金井鎮茶葉都出口到了哪些國家?”在萬畝茶園內,采訪團乘坐觀光車穿梭在游道上感受茶香四溢,忍不住連連發問。
“我喝了一杯綠茶,感覺沁香可口,要是這種茶葉能賣到我們國家會很有市場。”來自坦桑尼亞旗艦報的編輯埃里克·安東尼·姆庫提感慨,湖南的鄉村不僅富裕而且美麗,老百姓生活在這樣的地方一定幸福感十足。
走出茶園,品一杯香茗,阿塞拜疆新聞網記者阿奇佐夫·達什秦·梅赫迪·奧古魯果斷買了兩包茶葉。“我特別喜歡喝茶,所以買了兩包,準備帶回去慢慢品嘗。”他說,回國后還要將所見所感整理成報道,分享給他在阿塞拜疆的朋友。
在寧鄉市炭河古城,莊嚴肅穆的宮殿廟宇,商品琳瑯的市井老街,充滿了華夏文明的悠遠魅力。青銅文化博物館和大型表演秀《炭河千古情》,讓采訪團成員癡迷不已。
看完演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多媒體主任穆罕默德·邁赫迪·賈利利·多爾說:“表演非常精彩,讓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迷人和悠久,我越來越覺得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中國。”
同樣被《炭河千古情》震撼的還有亞美尼亞新聞網副總編輯娜仁·霍哈尼孜亞。她說,這次旅途中的所見所聞都讓人印象非常深刻,這里的鄉村文化和鄉村經濟都發展得非常好,“我非常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這讓我們成為了一個大家庭,一起邁向更遠的未來。”
瀏陽市大瑤鎮素有“花炮之源”的美譽,是花炮祖師李畋的家鄉。如今,大瑤鎮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炮原輔材料集散中心,為全球提供70%以上的花炮原輔材料。北京奧運會鳥巢特效焰火和倫敦奧運會開閉幕式焰火就來自大瑤鎮。千百年來,傳統花炮技藝在大瑤代代傳承,棠花出口花炮廠就是其中之一。該公司吸納了400余位勞動力就業,年產值達數千萬元。
參觀花炮博物館,了解煙花的制作過程,試玩電光花產品,外國記者與煙花產業來了一次親密接觸。“大瑤鎮的產業興鎮很有特色,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巴基斯坦黎明報記者扎因·艾哈邁德·西迪基說。
“中國貧困人口大幅減少,這是令人驚喜的成績”
整潔的村道上,車流穿梭;四周奇峰連綿,生態優美。瀏陽市張坊鎮田溪村,曾經是省級貧困村,有貧困戶212戶723人。從2015年開始,村里采取村民“眾籌”的方式,走出了一條鄉村旅游帶動其他產業共同發展的路子。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超過1.2萬元。目前,未脫貧的人口僅剩下32人。
“消滅貧困是全世界都在做的事情,從湖南農村的情況來看,中國似乎找到了消滅貧困的有效辦法,這是了不起的成就!”聽完田溪村的有關介紹,馬來西亞星報編務顧問何華芳豎起了大拇指。
何華芳在上學期間學過6年中文,說著一口比較流利的漢語。持續多年關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她,對此行有深刻的感受:“這次來中國了解到,中國的貧困人口大幅減少,這是令人驚喜的成績。”
何華芳認為,中國的“鄉村振興”戰略很有創意,利用現代科技和當地特色發展農村經濟,“農民的收入上來了,生活水平也明顯提高,看農村就能看到中國的進步。”
無論是長沙縣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還是瀏陽市張坊鎮田溪村,在政府支持下,集合村民的力量,通過企業化運作,實現快速發展,其發展模式讓何華芳很感興趣。何華芳表示,在馬來西亞也有類似“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的項目,但大多是個人行為,缺乏組織性和帶動能力,“希望回去之后,通過我的報道能給馬來西亞帶來一些啟示。”
屋場干干凈凈,瀝青路通到每家每戶,家家都有小花園……在瀏陽市官渡鎮竹聯村,采訪團看到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近幾年,該村許多年輕人紛紛回到村里,發展蔬菜、花卉、民宿等產業。“這樣的農村很有活力。”柬埔寨金邊郵報社長、CEO李泰生表示,在柬埔寨,年輕人都想往大城市跑,如何讓年輕人扎根農村,湖南一些農村的做法很有參考價值。
納塔莉亞·阿瑪羅貝麗表示,在格魯尼亞,農村彼此獨立,并沒有由政府統一管理,雖然也有合作社一起合作,但力量有限。反觀中國,農村成立的合作社很高效,大家齊心協力,這是一種非常值得借鑒的發展模式。
借鑒“旅游+扶貧”模式,振興巴基斯坦農村經濟
5月21日,巴基斯坦觀察報時政記者默罕默德·祖拜爾·艾哈邁德穿了一件綠色的T恤,T恤正面有一個中巴國旗手牽手的標志,背面用英文寫著“中國—巴基斯坦,友誼長存”。
從上車開始,他嘴里就一直念叨“green”(綠色),還向記者詢問“green”用中文怎么說。
雖然來過中國很多次,但這是默罕默德·祖拜爾·艾哈邁德第一次來湖南,“我知道湖南是毛主席的故鄉,湖南張家界還是電影《阿凡達》的拍攝地,所以一直很想來湖南看看,這次有這個機會真的特別開心。”
在巴基斯坦,城市和農村仍然存在巨大差異。而走訪了湖南的農村后,默罕默德·祖拜爾·艾哈邁德發現,這些地方一些基礎設施及人的精神面貌、穿著打扮跟城市沒有什么區別。“老實說,我很難區分湖南的城市和鄉村,城市里有的基礎設施,農村里都有,這真的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在他看來,中國政府非常關心農村和農民,提出了“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幫助農村發展,這種模式值得巴基斯坦借鑒。他尤其覺得,“旅游+扶貧”的模式特別好,巴基斯坦也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希望以后巴基斯坦也會出現類似長沙縣錫福村、瀏陽市田溪村這樣的地方,振興巴基斯坦的農村經濟。
如今,越來越多巴基斯坦的大學提供中文專業課程,鼓勵大家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成功的奧秘。默罕默德·祖拜爾·艾哈邁德有兩個兒子,這次湖南農村之行,讓他更加堅定了以后讓兒子學習中文的想法,“因為我們的未來可以從中國去尋找。”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