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聲在線
2019-06-29 09:53:06
6月28日舉行的2019中非民營經濟合作論壇,是第一屆中非經貿博覽會的一道“大餐”。中非政要和數百名中非民營企業家齊聚一堂,深度“對話”——
非洲制造,中國民企如何乘勢飛揚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利飛
中國已經成為非洲重要的發展和投融資合作伙伴,非洲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在海外新興投資的目的地。中非經貿合作取得豐碩成果,中非民營經濟領域的合作功不可沒。
6月28日,2019中非民營經濟合作論壇在長沙舉行,中非政要和民營企業家深度“對話”,以情懷致敬非洲、以行動助力非洲,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發揮民營企業在產能合作、管理經驗和技術方面的優勢,帶動非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形成推動中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民營企業已成為對非投資合作的主力軍
中國企業走進非洲,國企更傾向于在建筑業、采礦業等基礎建設領域和能源領域大顯身手;民企則主要投資于制造業和服務業,并且逐漸成為開拓這片市場的主力軍。
商務部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民營企業占據了中國對非投資企業數量和金額的70%以上,已經成為對非投資合作的主力軍。
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介紹,近年來,一大批在國內乃至全球處于行業領先水平的中國民營企業在非洲深耕細作,既提高了國際化經營能力,實現了企業發展;又用實際行動支持了非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在產業升級、創造稅收、帶動就業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內蒙古鹿王羊絨集團已在馬達加斯加建成5個工廠,雇傭當地員工6500名,技術管理人員本土化率已達到80%;傳音集團為非洲超過3億人提供了近4億部手機;四達集團為30個非洲國家1000萬個家庭超過5000萬人提供了數字電視服務。
如今,中國民營企業對非投資出現了新的變化和趨勢。
如在剛果(金),中國民營企業主動適應國內外市場和形勢的變化,從單純的采礦業,向礦石冶煉等產業鏈高端加工環節轉變,產業鏈條不斷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
在肯尼亞、盧旺達等國,中國民營企業的投資領域,從傳統貿易、承包工程,向電子商務、金融、工業園區等新興領域延伸。
制造業將成為中非經貿合作新的重點和亮點
非洲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不斷增長的勞動力。面對制造業普遍落后的現狀,很多非洲國家都希望大力發展制造業,以帶動就業和技術發展。
肯尼亞工業、貿易和合作部內閣秘書彼得·穆尼亞介紹,目前,肯尼亞制造業占國家GDP總量的8.7%。他認為這個占比還是太小,在政府發展規劃中,希望到2022年制造業占GDP總量比例可以翻一番,變成15%以上,“這意味著我們制造業的產能要不斷提升,每年都要增長30%。”
我國制造業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在自我積累和探索中形成的各種寶貴經驗,對于許多非洲國家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借鑒和參考;而且中國民營制造業企業生產的許多產品,在非洲各國擁有廣泛的市場,如紡織品、服裝、鞋類、五金、家電等。
華堅集團是東莞的女鞋巨頭,在“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亞投資建設了第一個企業園區。
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說,他們把真正的現代制造業帶到了埃塞俄比亞,完成了兩件比較重要的事情:一是解決就業,二是出口創匯。2018年,華堅集團埃塞俄比亞園區最多時有8000人就業,完成出口創匯3800萬美元。
華堅集團還帶動了埃塞俄比亞制鞋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在當地形成了產業集群。
中非民間商會會長、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認為,通過發揮民營企業在產能合作、管理經驗和技術方面的優勢,中非制造業合作,很有可能成為下一階段中非經貿投資合作的重點、亮點和新的增長點。
境外工業園助力民營制造業更快走進非洲
在推動中非產能合作方面,工業園發揮了橋梁和紐帶作用。工業園正成為非洲國家發展的一張“名片”,也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引擎”。
“境外工業園,是國際產能合作的有效載體,如今已經成為中國民營企業出海發展的好平臺。”中非民間商會會長、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說,境外工業園“一站式”的出海服務,大大提高了中小民營企業走進非洲的信心和決心;境外工業園的產業集聚效應和產業鏈運營,也有效助力“走出去”企業扎根當地市場,開拓國際市場。
浙江富通集團總裁肖瑋認為,民營企業走進非洲,應“集聚發展”,通過境外合作園區建設,采用產業鏈的有序形式“抱團出海”,而非分散、碎片化單兵作戰。
內蒙古鹿王羊絨有限公司進入非洲已經20余年。該公司董事長鄭浩生表示,非洲的工業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時間、需要真誠,中國制造企業“走出去”要做長期的打算,重視當地文化、重視企業培訓,“以情懷致敬非洲、以行動助力非洲,通過發展制造業,與當地員工共創人類工業文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