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10-21 10:43:10
齊魯網訊 10月17日是第六個國家扶貧日。在中醫藥扶貧戰線上,山東與重慶開展健康扶貧協作,心手相連開啟了一場橫貫東西、跨越千里的中醫藥扶貧故事
“月亮又圓了。”
今年是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肛腸科副主任醫師王本軍第二次在離家2000多公里的重慶度過中秋節。去年7月,他響應國家魯渝扶貧協作的號召,主動參與到首批對口支援重慶的健康扶貧工作中。
今年7月,王本軍結束了在重慶為期一年的幫扶工作。但不久前,他向組織遞交了延期申請。這意味著,他還將繼續在重慶市萬州區中醫院進行幫扶。這個山東漢子已經把重慶當成了第二個家。
與王本軍一樣在外地過節的,還有許多在山東進行培訓的重慶中醫。他們按照《重慶市中醫藥“百千萬”人才工程實施方案》的要求來到山東各個中醫院,學理論、學技術、提升中醫藥知識水平。
一輪月亮,見證了魯渝兩地健康扶貧的佳話。兩個千里之隔、山海相望的省份,由魯渝健康扶貧協作的“紅線”緊緊聯系在一起。
送來健康,留下醫術山東“蒲公英”落重慶
山東省與重慶市結緣,是從2010年開始的。
2010年,兩地簽訂了《魯渝衛生與健康扶貧協作框架協議》。2018年5月,雙方又簽訂了《魯渝衛生與健康扶貧協作工作實施方案(2018-2020年)》。
自此,山東省14個城市與重慶市14個貧困區縣簽訂一對一幫扶協議,山東46家省市級醫院與重慶14個貧困區縣醫院結成幫扶對子,山東14個市轄縣級醫院與重慶50余個鄉鎮衛生院結成協作對子。
為提升重慶貧困區縣的醫療技術水平,山東省先后派出360余名醫療專家在重慶開展“組團式”醫療幫扶。他們在做好診療服務的同時,充分發揮大醫院醫療專家臨床經驗豐富、帶教能力強等優勢,緊緊圍繞學科建設、臨床骨干培養、科研創新等方面貢獻才智。
從那時起,像王本軍這樣的山東中醫,就如同蒲公英的種子,散在重慶14個貧困區縣的各個角落。他們帶來了理念,帶來了技術,也將中醫藥服務帶到了百姓身邊。
這群山東“蒲公英”,為了盡快在重慶扎下根,克服了許多困難。
剛到重慶時,由于飲食不習慣,再加上對氣候的不適應,剛來一周的王本軍就患上了感冒,發燒到39℃,還誘發了心臟早搏。但他迎難而上,堅定地在重慶扎下根來。
初來乍到的不適應,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冷軍也深有體會。
剛到重慶坐診的第一天,冷軍就被“方言關”難倒了。在重慶市豐都縣婦幼保健院的坐診經歷讓她發現,不學會重慶的方言,就難以與患者溝通。
為了盡快學會方言,她準備了一本筆記本,遇到聽不懂的詞匯就向重慶的醫生請教,在日常生活中也隨時打開本子記錄下那些難懂的詞匯。很快,她就能順利地與患者溝通了。
在重慶市豐都縣仙女湖鎮衛生院,來自山東省滕州市中醫醫院針灸科的主治醫師竇永行也克服了對于飲食習慣的不適應,運用針灸、推拿等多種中醫藥適宜技術為當地群眾解決常見病、多發病?,F在,他與當地患者都成了朋友。
“竇醫生來了以后,我好幾年的腰痛都治好了!”仙女湖鎮村民韓桂芬提起這位山東中醫就贊不絕口。
“醫生、護士、資金、技術,缺什么補什么,切實保障當地醫療技術水平全面發展。”從山東省衛健委來到重慶市衛健委掛職的健康促進處副處長陳高潮介紹, 按照“解決一項醫療急需,突破一個薄弱環節,帶出一支技術團隊,新增一個服務項目”的原則,自魯渝健康扶貧協作開展以來,山東在先期選派160名醫療人才支醫的基礎上,又先后選派省屬及14市三級醫療機構的200余名醫護人員,開展3至6個月的支醫工作,共傳授新技術100余項,開展新診療項目70余個,累計投資8075萬元,填補當地多項醫療空白。
“這群山東‘蒲公英’架起了魯渝兩地中醫溝通的橋梁。”他說。
提升能力,帶回經驗
重慶“小辣椒”赴山東
除了將山東的中醫技術和人才引入重慶,培養本土醫療人才對重慶中醫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用5年左右的時間,選拔培養100名中醫藥領軍人才,培訓100名中醫藥高級管理人才,培養1000名中醫臨床骨干人才,完成1萬名基層中醫藥實用型人才培訓。”這是《重慶市中醫藥“百千萬”人才工程實施方案》中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
2018年,重慶選派100名骨干人才赴山東開展為期1個月的脫產培訓,并遴選500名指導教師,通過師承模式進行培養。
這群有著山城火辣性格的重慶“小辣椒”將學習中醫的熱情燃燒到了山東。
從2005年就進入豐都縣中醫院神經內科工作的陳悅等到了這個赴山東學習培訓的機會。
在山東中醫藥大學,她拜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王新成為師。“這次的學習不僅提高了我的中醫基礎理論,我在臨床實踐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她說。
除了遠赴山東培訓的中醫,還有不少基層中醫通過這一工程提升了自己的醫術。
重慶市萬州區李河鎮衛生院的中醫張春雷就是其中一員。依托這一人才工程,他獲得了參加培訓、拜師學習的機會。畢業于針灸推拿專業的張春雷深知自己在用藥開方經驗上的不足。他利用周末時間,跟隨重慶三峽醫藥高等??茖W校的老中醫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知識。
與張春雷一樣,重慶各個鄉鎮的醫生和村醫都獲得了中醫適宜技術培訓的機會。重慶離“全市所有村醫中醫適宜技術培訓全覆蓋,實現每個村衛生室都能開展中醫適宜技術”的目標更近了一步。
中醫為媒,山海相依
東西攜手助力健康扶貧
幾年時間改變了什么?
只要看看重慶基層中醫藥的發展,就不難感受到魯渝健康扶貧給重慶帶來的變化。
在半年時間里,冷軍幫助豐都縣婦幼保健院成立了中醫門診,將該院的中醫藥服務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并通過該院的“婦孺國醫堂”建設項目,使該院的中醫服務在半年內實現了從零散到正規、從小到大的嬗變。她將中醫藥適宜技術整合,針對醫院分科較細、科室相對獨立特點篩選確定中醫適用技術,把與之相適應、療效可靠、操作簡便的中醫適宜技術整合到各科室,從而實現了“中醫全覆蓋”。
在萬州區中醫院,王本軍對口支援肛腸科以來,肛腸科業務范圍不斷拓展,業務量持續增長。同2018年相比,肛腸科住院人次增長約180%、門診人次增長35%、手術臺次增長約160%、中藥飲片占比增長32%,業務收入增長超過150%,社會影響力日漸擴大,獲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評。
在李河鎮衛生院,通過中醫針灸配合中藥治療蘇醒并站起來的植物人王承全為張春雷送來了感謝信。中醫藥的療效逐漸在重慶基層百姓心中生了根、發了芽。如今,張春雷的中醫診室里,來接受針灸、拔罐等治療的群眾都會排起長龍。
這些可喜的變化,見證著重慶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也表明重慶本土的中醫人才開始逐步成長起來。
2000多公里的距離有多遠?從山東海濱到重慶山區,以中醫為媒結緣的魯渝兩地,將“讓貧困百姓看得起病”作為共同的奮斗目標,這段距離因為共同的志向而不再遙遠。
未來,這個跨越2000多公里的中醫藥扶貧故事,還將在兩地中醫人的奮斗中繼續書寫……
本文刊登于10月18日《中國中醫藥報》頭版頭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