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向希望開鉆,與生命連通——山東省煤田地質局棲霞笏山金礦事故救援紀實

來源:齊魯網

作者:

2021-03-01 17:07:03

1月10日下午2點,山東棲霞笏山金礦發生爆炸事故,造成井下22名工人被困。1月12日凌晨1點30分,省煤田地質局接到救援指令,第一時間召集115名專業救援人員整裝出發,與時間賽跑,同死神競速,高質量執行了1號、6號、9號、11號鉆孔任務,為最終成功救出11名被困礦工作出了應有貢獻。

圖片 2

爭分奪秒:奔襲600公里,作為第一批救援力量抵達現場

1月10日下午2點,山東五彩龍投資有限公司棲霞笏山金礦井下240米處發生爆炸事故,22人被困井下600多米處,情況萬分危急。12日凌晨1點30分,省煤田地質局接到救援指令,迅速作出反應,第一時間組織115名地質、水文、測井、機械、物探等專家和救援骨干人員,集結3臺車載鉆機火速奔棲霞。

首先接到救援指令的第二勘探隊(省礦山鉆探應急救援中心)立即發出號令,100多名救援人員從睡夢中應聲而起,火速奔赴位于嘉祥縣的救援基地。一些沒有接到任務的職工在聽聞消息后,自發趕到現場參與裝車工作。僅用了1小時,就完成了全部救援設備的裝車工作。“救援人員手機24小時開機,接命令后立即趕往裝車現場,這是常態。”救援人員徐大峰說。

12日凌晨2點半左右,第二勘探隊6輛大車從基地出發,奔赴遠在600公里以外的棲霞金礦事故現場,歷時8小時,于當日上午10點半到達現場,是第一批到達現場的救援隊。“我們沒有距離優勢,但是我們反應快、設備全、搶裝車,才得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了現場。”第二勘探隊隊長王效勤說,作為我省唯一的省級礦山應急救援中心,該隊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應急救援體系:接到救援命令后,1小時內啟動應急狀態、2小時內完成裝車、當天到達、當天開鉆,3-5天打通生命通道。王效勤說,救援人員時刻處于備戰狀態,設備一應俱全,隨時整裝待發,“就連一顆螺絲釘都必須保證準備就緒。”

時間就是生命,事故就是命令。1月12日早上8點左右,省煤田地質局第一勘探隊也接到命令,火速馳援棲霞救援現場。“多搶一分鐘,就多一分希望”,為爭取救援時間,部分正在淮南等工地職工沒來得及返回基地休整,克服身體疲勞、生活物資不足等困難,直接奔赴救援現場。12日晚上11點左右,所有救援人員、車載鉆機就集結就位,嚴陣以待靜候救援命令。

圖片 3

技藝精湛:井深629米,創造救援井深最深紀錄

作為首批到達現場的第二勘探隊,接到了現場救援指揮部指派的1號孔鉆孔任務。“這里的巖石是堅硬的花崗巖,鉆探難度很大。”王效勤介紹,現場花崗巖硬度為12-16級,是一般巖石硬度的5-8倍,進尺難、速度慢。因為時間十分緊迫,在1號孔施工現場清理工作還沒有完成情況下,施工空間非常狹小,不得不臨時改垂直鉆孔為難度更高的“L”型定向鉆孔。

13日凌晨3點半,在還沒有完全具備開鉆條件的情況下,第二勘探隊上陣開鉆。“我們以最快速度制定了施工方案,對可能出現的困難進行預判,不惜一切代價,破除一切困難,盡快打通生命通道。”王效勤說,在鉆探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漏水,如果不解決好這個問題,即使能夠順利打通發現被困礦工,也會對他們的生命造成新的威脅,而救援人員通過精密預判、高超工藝、豐富經驗,有效避免了漏水情況的發生。

3到5天,打通生命通道,盡快發現被困礦工。第二勘探隊先后克服諸多困難,救援人員不分晝夜、堅守工地、輪班作業,18日凌晨5點03分,1號鉆孔終于成功貫通至六中段,準確無誤地打至靶點,沒有發生漏水情況,沒有發生任何偏差。從開鉆到貫通,在中間因現場整體安排停鉆12小時的情況下,實際用時不到110個小時,高質量地完成了鉆孔任務。

經測算,1號鉆孔井深近629米,打破了我國近年來礦山事故救援的井深記錄。

1號孔貫通后,救援人員通過敲擊鉆桿試圖與被困礦工取得聯系,經多次嘗試均沒有得到回音,隨后及時下放了生命探測儀,期待奇跡發生。但遺憾的是,依舊沒有發現生命的跡象。根據救援指揮部安排,1號孔作為水位觀察孔繼續擔負救援使命。1號孔的貫通,也為后期決策救援提供了寶貴的科學依據。

第一勘探隊接到的是6號孔鉆孔任務,于1月15日中午開鉆。這同樣也是一條重要的生命通道,同時擔負著備用排水孔的任務。“作為生命通道的2號孔、5號孔因為各種原因半途廢棄,這給我們帶來了巨大壓力,既要速度,又要安全,還要精準,沒有一支精銳的救援隊伍、精湛的施工技術是不可能完成的。”第一勘探隊隊長單松煒說,從開鉆到貫通的4天多時間里,40多名救援人員面對漏水、氣溫驟降等困難全員上陣、爭搶時間,冒著從鉆機上方鉆桿傾注而下的泥水堅持作業。

1月19日晚11點,在救援人員的共同努力下,6號孔順利完成了井深554米的鉆孔工作,并留有18米未貫通,作為救生備用孔提供救援幫助。經陀螺儀測孔,該鉆孔準確無誤地達到了原定靶點正上方。這是現場唯一一個未經糾斜垂直達靶位的鉆孔。

在省煤田地質局兩支救援隊伍出色完成了1號、6號孔鉆孔任務后,又分別接到了救援指揮部下達的9號孔、11號孔的鉆孔任務,直到1月24日上午10點,風井清障到達四中段,現場指揮部通知停止鉆進。從接到救援命令到成功救出被困礦工的12天里,全體救援人員一直堅守在鉆機上,向目標靶點精準靠近。

圖片 4

全力以赴:救不出兄弟,決不下工地

燈火不熄,晝夜不停,全力以赴。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救援中,省煤田地質局救援人員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鉆研、特別能開拓、特別能奉獻的“四個特別”精神堅守在鉆機,不計個人得失,不惜一切代價,窮盡一切手段,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先進事跡。

王文忠接到救援命令后,從淮南施工工地啟程趕赴救援現場,途中得知徐州銅山老家的母親生病住院,“老母親今年88歲,夜里從床上滾下來,摔壞了身體。”面對緊急救援命令,他“過家門而不入”,在經過老家時未作片刻停留,直奔事故救援現場,一干就是四天四夜,每天只休息兩小時。長時間作業,把這個“鐵人”累感冒了,直到第5天,才從工地撤下來。

救援隊伍中有一對“父子兵”:父親單進、兒子單世民。在棲霞金礦事故發生時,單進的岳父不幸去世,但是在接到救援命令后,他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家里的事情你就別分心了,爭取早一天把人救出來。”帶著家人的囑托,單進沒有猶豫,日夜作戰。岳父發喪之日,正是1號孔開鉆的關鍵時刻,作為機長的單進帶領著工友們奮戰在鉆機上。兒子單世民今年22歲,他跟隨著父親選擇了鉆探事業,吃在鉆井、住在板房,好幾天沒日沒夜地工作。“我們家三代地質人,地質人最不怕的就是吃苦。”單進說,他的父親也曾是一名光榮的地質人,他和兒子更不能在這樣的地方這樣的時刻丟臉。

馬立勝是第一勘探隊現場救援中最年輕的“90后”小伙。在執行6號孔鉆孔任務中,地下的冰水從鉆機上方噴涌而出,與巖屑混合成泥水從頭頂傾瀉而下。正在井下施工的馬立勝和工友們無一人退縮,冒著泥水堅持作業,泥水淌滿了全身,浸透了棉服、褲子、鞋子,山頂的寒風陣陣吹來,冰冷刺骨,但是他們根本顧不得這一切,在接近零下十度的環境中堅持作業,直到換班才從鉆機下來換上干衣服,為救援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緊張的施工、長時間作業、巨大的壓力,把孫學啟累出了高血壓,但他僅在醫院做了簡單檢查和處理,就重新返回鉆機,帶病堅持作業。趙元強連續在救援現場72小時沒有休息,打通1號孔后立即轉戰9號孔,直到施工正常。王勇養成了“拖延癥”,每次換班都要拖上三四個小時才走。年輕的技術員戚鋼曾先后參與霄云、萬福事故救援,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老手,連續48小時不眠不休堅持奮戰,和操作工人一起上鉆頭、下鉆桿,共同奮戰在冰冷的泥水中,爭取救援時間……

12天,救援人員日夜奮戰,展現出煤田地質人高尚的奉獻精神和忘我的犧牲精神!救援初期,沒有熱水,救援人員只能喝結冰的礦泉水,但沒一個人叫苦。為了爭搶時間,救援人員吃飯時露天蹲坐、狼吞虎咽、速戰速決。在轟鳴的機器聲中,他們長時間依靠廝喊交流,很多人嗓子都喊啞了。在數九寒冬的野外,鉆桿冰冷徹骨,但是救援人員無人退后,都搶著搬。還有一些救援人員的手磨破了皮,胳膊、腿上流出了血,長時間作業雙腿累到顫抖……但是他們始終沒有放棄,“救不出兄弟,決不下工地”,是現場所有救援人員共同的信念。

黨旗飄揚,連夜奮戰

載譽歸來:用鉆機把煤田地質精神銘刻在齊魯大地上

救援不停,希望就在!1月24日,回風井井筒在鋼絲繩的牽引下緩緩上升,11名被困礦工先后升井,現場救援人員終于如釋重負、歡欣鼓舞,這是不分晝夜、不離不棄創造的救援奇跡。省委書記劉家義來到現場迎接礦工,當看到省煤田地質局的救援隊伍時,親切地表達了謝意。省煤田地質局圓滿完成了搶險救援的重大使命,也獲得了煙臺當地政府、被困礦工家屬、廣大人民群眾的贊揚,在全社會贏得了尊重,樹立了形象,展示了風采。1月25日,省煤田地質局在事故救援現場收到了省委、省政府贈予的“笏山救援爭分奪秒、攻堅克難彰顯擔當”錦旗,這是對省煤田地質局救援工作的巨大褒獎。

救援過程中,省煤田地質局駐煙臺單位、當地群眾、志愿者通過各種方式向英勇抗戰在一線的救援人員給予了巨大支持。研究院海岸帶地質技術中心負責人楊繼岳迅速調集了一批棉衣、棉帽、手套、自加熱米飯等生活用品,為救援人員提供了后勤保障。當地志愿者團隊多次到救援現場、救援人員駐地賓館看望慰問,先后送去了手套、襪子、礦泉水、火腿腸、潤喉片等生活用品。駐地賓館女老板主動無償幫助救援人員清洗工作服。

在與被困礦工取得聯系時,一名礦工通過管道遞上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聯系不到你們,我們就找不到黨了。與人民生死相依、生死相托,是黨的承諾。在省煤田地質局救援現場,很多救援人員是黨員,他們說,“只要一天救不上來被困礦工,黨就永遠不會拋棄他們”。救援人員在迎風飄揚的黨旗下鏖戰12天之久,重重困難面前,沒有一人退縮、晝夜輪班戰斗。他們用鉆機把煤田地質精神深深地銘刻在齊魯大地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錚錚誓言。

[責任編輯:楊凡、秦霞]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人防宣傳社區行——“為民筑盾 為國立防”國際民防日主題活動隆重舉行

為深入開展人防宣傳,普及防空防災及公共安全知識,號召更多人加入人防宣傳志愿服務隊伍,3月1日,由青島市人防辦、青島市文明辦聯合主辦,...[詳細]
齊魯網 2021-03-01

丁再獻骨刻文朱砂書《福》賞析

丁再獻先生骨刻文書法藝術創作的《福》出自龍山骨刻文中,字形似一酒器,亦有酒豐富完美意福也;福者,備也,百順之名也。福祝天下好人,歲...[詳細]
齊魯網 2021-02-26

丁再獻骨刻文《舞樂共鳴》詩詞賞析

被譽為著名東夷文化學者、書法家的丁再獻先生,是東夷骨刻文的系統破譯者,又是骨刻文書法藝術的始創者,丁老先生從破譯出僅900字的東夷骨...[詳細]
齊魯網 2021-02-26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