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21-03-12 11:08:03
一場春雨,染紅了桃花,描青了山巒,繪綠了田野,空氣中到處彌漫著清新。
40年戮力不戳,40年滄桑巨變。在齊魯大地上,變化的不僅僅是山川顏值,更重要的是生態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如果把時針撥回40年前,齊魯大地是荒涼的,空氣中飄散著沙塵,電線桿子比樹多……這是黃河三角洲地區自然面貌的寫照。1978年山東省森林覆蓋率5.9%。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記載著山東缺林少綠。
這場偉大的變革起源于40年前發起的、持續至今的全民義務植樹運動。
領導帶頭,大地植綠
1981年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從此,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以其特有的法定性、全民性、公益性、義務性,在齊魯大地上蓬勃開展起來。植樹,便成為全民與春天不變的約定。每到植樹節,山東省黨政軍各級領導同志,走出辦公室奔向山崗,義務植樹活動。各級領導紛紛仿效,履行法定義務。領導的帶動也激發了廣大社會公民的愛國熱情和奉獻精神,努力為我們自己和子孫后代打造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家園。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省領導率先垂范建立領導綠化點,對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深入開展起到了巨大的示范和帶動作用。省委、省人大、省政協、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分別在濟南歷城、淄博沂源、濟寧泗水、泰安新泰、濰坊安丘等山區建立自己的綠化點。1994年植樹節,省長趙志浩在北京開人代會,專門打電話委托家屬到沂源縣代他履行植樹義務。在省領導的帶動下,省市縣鄉四級領導興辦綠化點7000多處,造林300萬畝。各級領導的綠化點像星星之火燎原城鄉。
進入新世紀以來,山東不斷創新以資代勞、認種認養、捐資捐物、志愿服務、網上植樹等盡責形式。義務植樹逐步成為工程造林的重要輔助手段,有力地推進了沂蒙山區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綠色通道、平原綠化、防沙治沙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
近幾年,在各級領導建立綠化點的基礎上,全省建立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制體系,全省11萬多名林長又承擔起了保護森林資源的責任。
各地通過廣泛開展義務植樹運動,積極創建森林城市“四級聯創行動”,推進了鄉村綠化和城市森林建設,不僅讓森林上山,還讓森林進城,極大地改善了城鄉生態面貌和人居環境。
各級領導身體力行、以上率下,對全民義務植樹運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40年來,全省參加義務植樹人數累計達11.6億人次,植樹74.21億株,為消滅宜林荒山、綠化齊魯大地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2018年底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全省森林面積由 1357萬畝增加到4323.47萬畝,森林覆蓋率由5.90%提高到18.25%,森林蓄積量由483.74萬立方米增加到9161.49萬立方米。
目前,全省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7.31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1.48%、綠地率37.26%。全省建成17個國家森林城市、60個國家園林城市,15個省級森林城市,158個森林鄉鎮,1530個森林村居。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數量均具全國前列。
全民參與,心中播綠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廣泛深入開展,有力傳播了生態文明理念。人們改善生態的責任意識、關注生態的憂患意識、保護生態的法律意識日益增強,綠化環境、保護生態、綠色消費等生活理念漸成時尚,造林綠化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造林就是造福,植樹就是積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也是GDP”,這些綠色理念逐漸形成了全社會的共識。越來越多的人銘志于樹、寄情于林,選擇在生日、結婚、升學、參軍等有紀念意義的日子種植紀念樹,營造紀念林。越來越多的愛心企業積極參加“藍天責任”植樹大行動。
曲阜市退休教師舒平,為兌現女兒生前建一片公益林的承諾,變賣家產義無反顧地走進山野,育苗、造林。在她的感召下,來自7個國家和全國各地的志愿者共同走進大山,合力打造中國的“挪威森林”。十年間,從1人到30萬人,種入山上的樹木從1棵到漫山遍野。今年她又率領志愿者轉戰黃河岸邊,共建黃河母親林。目前舒平成了“網紅媽媽”。
大眾網自2009年以來每年舉行全省百萬網友植樹大行動,在全省各地種植樹木700余萬棵。為實現天藍、地綠、水凈的生態環境,在全社會傳播生態文明理念。中國農業銀行山東省分行、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海爾集團等連續10年冠名全省百萬網友“藍天責任”植樹大行動。
靠山吃山,是山東人的傳統觀念。亂砍濫伐林木、亂捕濫獵野生動物、亂開濫采砂石,一度成為很多人增加收入的門路,破壞自然資源刑事案件長期居高不下。在濟南林場當了40年護林員的劉采法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現在護林主要是防火,再也不用擔心偷樹賊了。
山東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通道上,鳥類種類多、數量大,占全國鳥類種數的30%以上。歷史上很多地方具有捕鳥販鳥食鳥的習慣。多年來,山東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愛鳥周”等活動為載體,持續廣泛開展“保護野生動物,拒絕食用野味”宣傳活動。全省形成了“人愛鳥,鳥護林,林涵水,水養人”的人與自然和諧氛圍。全省涌現出許許多多愛鳥護鳥志愿者和愛鳥協會等社會組織,愛鳥護鳥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范。萊蕪退休老人萬國明愛鳥護鳥事跡登上中央電視臺《身邊的感動》。
在山東,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不僅改善了人居環境,促進了全社會生態文明觀念的樹立,推進了生態文明建設。
綠色鋪就幸福底色
“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種樹”是八十年代廣大農村最響亮的口號。我省堅持生態林建設經濟化,經濟林建設生態化的思路,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綠色的不斷延伸增添了社會公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40年全省經濟林面積增加1550萬畝,20萬畝以上的林果大縣50多個,涌現出了一大批人均林果收入過萬元的鄉村、過10萬元的農戶。蒙陰縣發展蒙陰蜜桃65萬畝,果農人均收入8900元,占農民總收入的70%以上。經濟林產業的蓬勃發展,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種下一棵樹簡單,每個人都種下一棵樹,就成為一片林。持之以恒、合力攻堅,則成就一個民族和時代的植樹精神。
40年不忘初心,鍥而不舍,艱苦奮斗,不斷延伸的綠色彰顯:植下的是樹木,生長的是精神,積淀的是文化。從種樹到“種”文明,滋養著齊魯兒女的心靈。(通訊員 趙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